有了水泥,就有修路的本錢,一切難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李徹是個行動派,不習慣過度計劃,凡事先做再說,有困難就想辦法解決。
他立刻組織施工隊,組織了勞工五萬人,投入修路大業之中。
其中不到兩萬人為農閒的百姓,另外三萬人都是高麗、契丹的戰犯。
百姓們是有工錢的,雖然不多,但也能在農閒之時補貼家用。
戰犯們的待遇就沒那麼好了,只提供一日兩餐,並許諾了他們修完路後提升一級民爵。
即便如此,戰犯們也甘之若飴,因為他們看到了高民爵的好處。
等到工人召集差不多了,李徹便開始規劃路線。
首先要修的第一段路,是從朝陽城到山海關這一段,全程約三百里。
之所以選擇修這段路,就是為了方便商隊出入山海關。
李徹親自帶著工正所眾官員,去實地考察地形地貌,並且定下了第一期工程的五十里路段。
“殿下,您當真要修十丈寬的路?”劉業一臉吃驚地看向李徹。
“沒錯,就修十丈寬的。”李徹回道,“而且在交通交叉口,還要再適當加寬,以免發生擁堵。”
劉業面露糾結之色。
原本他是負責朝陽城規劃那攤子事,如今朝陽城已經走上正軌,城池規劃也沒那麼急了,李徹便把他拉入了修路隊伍。
本來他還挺高興的,畢竟修路架橋都是積攢功德的大業,算是給後代積福了。
可沒想到,剛來第一天,就被李徹的規劃嚇了個半死。
十丈寬啊!帝都的主路才十二丈寬!
這不過是連線兩地之間的大路,修這麼寬做什麼,都快趕上天子的馳道了!
看到劉業糾結到扭在一起的五官,李徹開口解釋道:“你要知道,此路不只是讓商隊走,還要讓軍隊走。”
“而且關外用兵多為騎兵,日後少不了有大量騎兵在這條路上跑,怎能不修得寬一點?”
關於道路的寬度,李徹早有打算。
古代一丈為3.33米,十丈寬就是三十三米。
這數字聽起來很大,其實一點也不小。
哪怕到了現代,大部分道路也沒有這麼寬,城市的交通主幹道一般也就是雙向六車道或八車道,每條車道的寬度約為3.5米。
但李徹的態度很堅決,因為馬路這東西不是隻用三五年,而是要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
現在為了偷個懶修窄了,日後真有戰事,騎兵在上面跑不動,後悔都來不及。
畢竟能容納兩騎並肩而行,和十餘騎齊頭並進,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見李徹鐵了心要修長,劉業也沒有辦法,只能嘆氣道:“五萬勞工,至少要分出兩萬人制作水泥,剩餘的才能修路。”
“若是殿下要建這麼寬,那工期也會無限放緩。”
李徹笑道:“好飯不怕晚嘛,先這麼修著,要是人手不夠了,本王再帶兵去高麗、契丹請些幫手來。”
聽聞此言,劉業默然無語。
您那是請嗎?您那是擒吧?
五十里的道路規劃完畢,王六也帶來了好訊息,石膏礦找到了。
有了熟石膏,水泥凝固的速度便能大幅提升,修路工程正式開始。
大批勞工從朝陽城走出來,寧古軍計程車卒全副武裝維持秩序,道路兩側立起了一座座棚子、帳篷,以容納工人們居住。
來修路就別想著回家了,一去一回耽誤時間不說,水泥這東西也需要現場製作。
百姓們乾的活比較輕,只負責用石灰粉畫線,製作水泥,清理道路上較輕的雜物。
戰犯則負責乾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