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熱烈的掌聲。
李君對著大家微微鞠躬,然後坐回我的身邊。“這麼多年沒彈,技藝生疏不少。”他略帶自嘲地說。
“哪裡的話,君的琴藝還是那般超凡脫俗。”我笑著回應。
這時,一個年輕人走上前來,恭敬地對李君說道:“先生,您的琴音實在太美了,我想跟您學習音樂,可以嗎?”
李君先是一愣,而後眼中燃起希望的火焰。他看向我,像是在尋求意見。我用力地點點頭。
於是,李君收下了這個年輕的徒弟。他彷彿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每天悉心教導年輕人。而我則陪著他們,在這江南水鄉,看日出日落,聽琴音嫋嫋,我們三人的身影成了這江南美景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就在那一瞬間,語文老師的講課聲戛然而止,彷彿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而我呢,則像是被人從一場冗長的夢境中猛地拽了出來一般,整個人如夢初醒!哎呀呀,不好啦,老師已經講完課開始讓我們抄寫釋義了,可我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沒回過神來呢!不行不行,得趕緊跟上老師的節奏才行啊!於是乎,我手忙腳亂地拿起筆,眼睛死死地盯著黑板,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我的心跳急速加快,額頭上也冒出了一層細汗,心裡不停地催促著自己:快點兒,再快點兒!終於,經過一番緊張的追趕,我總算是勉強跟上了老師抄寫釋義的進度。呼……真是有驚無險吶!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當時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宮廷歌唱家李龜年的歌唱藝術。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大曆四年(769)三月杜甫離開岳陽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這首詩。《云溪友議》載:“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伶官:張野狐觱慄、雷海青琵琶、李龜年唱歌、公孫大娘舞劍……唯李龜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裡尋常見……落花時節又逢君。’”
4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卓著而受到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淒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原本就鬱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裡”“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