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陸銘似乎擁有一種敏銳得近乎苛刻的洞察力,總是能迅速地發現周圍人的缺點。在一次團隊聚餐中,氛圍原本輕鬆愉快,同事們分享著彼此的策劃思路,歡聲笑語不斷。當一位同事興致勃勃地闡述自己的策劃方案時,陸銘卻直接指出了其中邏輯上的漏洞和市場調研不夠深入的問題。他的語氣雖然平淡,但話語卻如同一把利刃,瞬間刺破了歡樂的氛圍。那位同事的笑容僵在臉上,有些尷尬地低下了頭,其他同事也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還有一次,他們在評價其他公司的廣告作品時,陸銘也是一連串地指出缺點。從色彩搭配的不協調到文案表達的模糊,從創意的缺乏新意到整體風格的不統一,他說得頭頭是道,卻讓整個評價過程變得沉重壓抑,彷彿那些廣告作品一無是處。
蘇瑤覺得陸銘這樣做有些過分,她認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中付出了努力,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即使方案或作品存在不足,也不應該這樣毫不留情地指出,這種行為很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她試圖和陸銘溝通,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她找到陸銘,認真地說:“你不能總是隻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大家都在努力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們應該多一些鼓勵和包容。”陸銘卻不以為然,他推了推眼鏡,平靜地回應道:“我只是在客觀地分析,只有指出問題,大家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進步。這在職場中是很正常的,也是生存和進步的必要方式。”兩人各持己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談話不歡而散。
此後,類似的情況不斷髮生,兩人為此發生了多次爭吵。每一次爭吵都像是在他們感情的畫布上劃下一道裂痕,原本溫暖甜蜜的氛圍逐漸變得緊張而冰冷。蘇瑤覺得陸銘這樣專注於找別人缺點的行為,讓他的靈魂變得有些尖銳和冷漠,這與她所期待的溫暖善良背道而馳。在她眼中,陸銘就像是一把過於鋒利的劍,雖然犀利卻容易傷人。而陸銘則認為蘇瑤太過於感性,不理解他的專業和用心,他覺得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團隊和整個行業的水平,卻得不到蘇瑤的認同,心中也充滿了委屈和無奈。
在一個週末,蘇瑤心情鬱悶到了極點。城市的喧囂和與陸銘的矛盾讓她感到窒息,她決定離開這個充滿壓力的環境,前往城市郊外的一座古寺廟。這座古寺廟隱藏在青山綠水之間,四周環繞著鬱鬱蔥蔥的樹林,宛如世外桃源般靜謐祥和。寺廟的紅牆在綠樹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悠揚的鐘聲在山間迴盪,彷彿是來自遠古的呼喚,能洗滌人們心靈的塵埃。蘇瑤沿著石板路走進寺廟,她在寺廟的院子裡漫步,腳下的石板有著歲月斑駁的痕跡,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周圍的僧人們穿著樸素的僧袍,平靜地做著日常功課,他們的眼神中透著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蘇瑤看著他們,心中的煩躁漸漸平息,彷彿置身於一片寧靜的港灣。
這時,她遇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和尚。老和尚面容和藹,臉上的皺紋像是歲月留下的智慧印記。他看到蘇瑤眉頭緊鎖,眼中滿是憂愁,便緩緩走上前來,雙手合十,輕聲詢問她緣由。蘇瑤看著老和尚那充滿慈悲的眼神,心中的防線瞬間崩塌,她把和陸銘之間的問題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靜靜地聽著,時而點頭,時而微笑。等蘇瑤說完,老和尚微笑著說:“施主,人如鏡,若總是盯著他人之瑕,自身亦會蒙塵。世間萬物皆有兩面,如同陰陽之平衡。真正的智者,當以慈悲之心觀人,既能明其不足,亦能賞其美善。以寬容為水,洗滌心靈之垢;以慈悲為光,照亮他人之路。如此,靈魂方能純淨如蓮,出淤泥而不染,於塵世中綻放芬芳。”蘇瑤聽了老和尚的話,如醍醐灌頂,彷彿一道光照進了她黑暗迷茫的內心,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回到城裡後,蘇瑤的心中充滿了改變現狀的決心。她再次找到陸銘,此時的她眼中既有堅定,又有溫柔。她拉著陸銘來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