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源自一則寓意深遠的寓言故事,其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所著的《韓非子·難一》之中。這則成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種言行不一、相互衝突的情況。
它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行動或者言辭表達方面出現前後不一致、彼此矛盾的現象。當我們說某人的行為或言論自相矛盾時,意味著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之間存在明顯的邏輯衝突,讓人難以理解和信服。
在句子中,“自相矛盾”通常作為謂語成分使用,以描述主語的狀態;也可以充當定語,修飾相關的名詞。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成語一般只適用於單方面自身內部產生的牴觸,而不適用於涉及到兩個及以上物件之間的矛盾關係。例如:他剛才的說法自相矛盾,實在令人費解;這份報告中的觀點存在著自相矛盾之處。透過這樣的運用,可以更準確地傳達出事物內在的不協調與不合理性。
成語出處
戰國·《韓非子·難一》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
後人由上述文獻提煉出成語“自相矛盾”。2
成語故事
在楚國,有一個販賣兵器的人,如一顆耀眼的明星般出現在市場上,他所售賣的矛和盾,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他高高地舉起那面盾,如同舉起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向眾人誇口道:“我的盾,乃是這世間最為堅固之物,任何鋒利尖銳之物都無法刺穿它!”緊接著,他又如同一個驕傲的戰士般,拿起一支矛,毫不掩飾地誇讚起來:“我的矛,是這世上最為尖利的,任何牢固堅實之物都無法抵擋它的一戳,只要輕輕一碰,便會立刻被它刺穿!”他的臉上洋溢著無比的得意,聲音如同洪鐘一般,大聲吆喝道:“快來看呀,快來買呀,這世界上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就在這時,一個看客如同一位睿智的智者,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輕聲問道:“若是用這矛去戳這盾,又會如何呢?”“這——”圍觀的人先是一愣,如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突然,一陣如雷般的大笑聲爆發出來,人們紛紛散去。那個賣兵器的人,如同一隻落敗的公雞,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狼狽地離開了。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面前漸漸浮現出來一個場景——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面前漸漸浮現出來一個場景——那賣兵器之人滿臉漲紅,在眾人的鬨笑聲中不知所措。我不禁沉浸其中,彷彿穿越到了那個集市。周圍的喧鬧聲、嘲笑聲不絕於耳,而我就站在那賣兵器之人的身旁。我看到他眼中閃過一絲懊悔,或許他後悔說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話了吧。此時,我心中一動,走上前去對他說:“其實你只需改變一下營銷策略便可。”他疑惑地看向我,我接著說道:“你可以說你的盾很堅固,大多數兵器刺不破;你的矛很鋒利,能刺破許多盾。這樣既不會自相矛盾,又能體現出你的兵器不錯。”他聽後眼睛一亮,剛要開口感謝我,卻突然畫面一轉,我又回到了教室,耳邊是同學們的討論聲,原來剛剛只是一場白日夢。但這個夢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也明白了說話做事需謹慎,切不可自相矛盾的道理。
下課後,我還在回味著那個白日夢。突然,我感覺腦袋一陣暈眩,再睜眼時,發現自己竟身處一個陌生的空間,四周雲霧繚繞。
正驚訝間,一個老者緩緩走來,他笑著對我說:“孩子,你今日在夢中給那賣兵器之人的建議甚好,此乃智慧之舉。”我一臉茫然,老者接著說:“吾乃這成語世界的守護者,你既有此等慧心,我便送你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