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拼音:huà long diǎn jg)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源自歷史長河中的一則典故,其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張僧繇》。1
“畫龍點睛”起初是對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技藝的讚譽,猶如神來之筆,而後則多被用於形容在寫文章或講話時,於關鍵之處用寥寥數語揭示本質,使內容如虎添翼,更加生動有力。此成語在句中通常充當謂語、定語、狀語,蘊含著褒揚之意。
成語出處
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繪製了四條巨龍,卻不點上眼睛。他每每說道:“若點上眼睛,它們便會騰空飛去。”眾人皆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執意請求他點上龍睛。須臾之間,電閃雷鳴,牆壁破裂,兩條巨龍乘雲駕霧,直上雲霄,而那兩條未點上眼睛的龍則依然留在壁上。(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1
後人依據這個傳奇故事,凝練出“畫龍點睛”這一成語。
成語故事
在南北朝時期,梁朝有一位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畫作猶如神來之筆,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皇親貴族、富商大賈們對他的畫作趨之若鶩,競相求索。
張僧繇壁上畫龍
2
相傳在某一年,張僧繇領受梁武帝之命,前往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繪製四條金龍。短短三日,他便勾勒出四條活靈活現、威風凜凜的巨龍。這四條龍仿若真龍降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難辨真假。剎那間,圍觀者皆驚歎不已。
然而,當人們趨近細瞧時,方才驚覺這些龍皆無眼睛。如此顯著的瑕疵令眾人困惑不解,紛紛懇請張僧繇為龍點睛。張僧繇卻輕笑而言:“為龍點睛易如反掌,然一旦點睛,這四條龍必將振翅高飛。”
眾人聞此,皆鬨堂大笑,皆覺其荒誕無稽。畫中之龍怎會騰空而去?眾人皆難以置信,只當張僧繇是在說笑。於是,張僧繇無奈之下,只得應允先為其中兩條龍點睛。他當眾人之面,輕抬筆鋒,於畫上輕點雙眸。須臾之間,令人難以置信之事發生了:天空驟然烏雲翻湧,電閃雷鳴接踵而至,狂風暴雨中,那兩條龍竟然真的衝破牆壁,騰空而起,最終消失於茫茫雲海之中。
眾人皆驚得瞠目結舌。待雲消雨霽,眾人定睛觀瞧,只見潔白如雪的牆壁上果真僅餘兩條龍了。而張僧繇只是靜立一旁,微笑不語。
成語寓意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關於“畫龍點睛”的神奇傳說。相傳,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精心繪製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巨龍圖。這條龍盤繞在牆壁之上,彷彿隨時都能破牆而出,騰空而去。然而,儘管整幅畫作已經堪稱完美,卻總覺得缺了些什麼。終於,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畫家拿起畫筆,在龍眼之處輕輕一點。剎那間,奇蹟發生了!那條原本靜止不動的龍竟然真的破壁飛去,消失在了雲端之中。
當然,這樣的神話故事雖然充滿奇幻色彩,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顯然是難以置信的。不過,這個傳說所蘊含的道理——點睛傳神在藝術創作中的極端重要性,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無論是從事何種工作或是完成一項任務,即便在此前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得極為出色,如果在最為關鍵的那個步驟出現疏漏或者未能做到盡善盡美,那麼很有可能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一切成果皆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敏銳洞察力,緊緊抓住事物發展的核心要點,並傾盡全力去描繪出那至關重要的最後一筆。只有如此,我們所面對的事務才能夠真正臻至圓滿無缺的境界。
倘若某一事物缺失了那最為美妙動人的點綴修飾,它就如同夜空中失去繁星閃爍的蒼穹般黯然失色,喪失掉原有的光輝魅力。而這種點綴,往往就是所謂的“畫龍點睛”之筆。例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