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比喻原來的經驗;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死守教條。
【出自】:《韓非子·五蠹》(chu)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1]
成語典故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他便放下鋤頭每天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出自《韓非子·五蠹》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撞斷了脖子死了,農民看到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如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註釋
1.株:樹樁。
2.走:跑。
3.觸:撞到。
4.折:折斷。
5.因:於是,就。
6.釋:放,放下。
7.耒(lěi):一種農具。
8.冀:希望。
9.復:又,再。
10.得:得到。
11.身:自己。
12.為:被,表被動。
13.欲:想用。
14.蠹(du):蛀蟲
詞語辨析
【近義詞】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墨守成規、好逸惡勞、坐享其成、固守成規
【反義詞】隨機應變、見風使舵、通權達變、除舊佈新、標新立異、借坡下驢、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正音】待:不能讀作\"dǎi\",而要讀作\"dài\"。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
【辨字】株:不能寫作\"豬\"。
【辨析】\"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劍\",都含有\"不知變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觀努力,只是存在僥倖心理,想獲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劍\"偏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瞭解情況變化,不知變通而採取錯誤方法。
科學解釋
兔子的兩眼間距比較大,這是為了能更好的發現捕獵者。但因此它們看正前方的物體比較困難,缺乏雙眼視覺。加之奔跑速度較快,因此有時遇到正前方的障礙會來不及停下或者拐彎而撞上,所以造成了\"守株待兔\"的現象出現。
聽完語文老師那如同春風拂面般溫柔的講解之後,我方如夢初醒般恍然大悟:原來兔子竟然真的有可能自己一頭撞向大樹啊!這一認知讓我的內心深處不由自主地湧起一股強烈的好奇心——那些遙遠的古人們究竟是如何獨具慧眼地察覺到如此妙趣橫生的現象,並進而創造出這般膾炙人口的成語來的呢?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