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地問。
同學們在下面安靜地坐著,好一會兒劉文化舉手。語文老師看到了,眼睛一亮,欣喜地說:劉文化舉手了,你站起來說下自己的想法。
劉文化放下手,站起來,拿起課本,慢慢地說:我從課本里看到了陶罐的謙虛和友善,也看到了鐵罐的傲慢。
語文老師聽到後,更加高興了,說道:好,你坐下!
又問:同學們!你們說劉文化說的對嗎?
我們紛紛表示劉文化說的對。他說出來了我們心裡的想法。語文老師微笑著點點頭,接著說道:“那大家再想一想,如果鐵罐當初沒有那麼傲慢,而是像陶罐一樣謙遜,它們的命運會不會有所不同呢?”教室裡瞬間熱鬧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這時,平時很少發言的李小明站了起來,輕聲說:“如果鐵罐謙虛一些,它們就能一起被儲存下來,說不定還能一起被放在博物館裡展覽,向人們講述它們的故事呢。”
語文老師讚許地看著李小明,“說得很有道理呀。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陶罐一樣懂得謙遜待人,同時也要避免像鐵罐那般盲目自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也更有利於自身的長久發展。”同學們聽了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彷彿從這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中學到了更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課後,同學們仍沉浸在對鐵罐和陶罐命運的思考中。劉文化和李小明結伴回家,路上兩人繼續討論著。
劉文化說:“你說鐵罐要是能認識到自己錯了,它肯定特別後悔當時對待陶罐的態度。”李小明點頭稱是,“是啊,不過現在就算它後悔也來不及了。但我們可以吸取教訓,我以前有時候也有點像鐵罐,總是不自覺地小瞧別的同學。”
劉文化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們現在意識到就好了。而且你今天課堂上的發言很棒啊。”正說著,路過一家古董店,櫥窗裡擺放著幾個精美的陶器。
劉文化指著其中一個類似文中陶罐模樣的說:“看,那個陶罐好像故事裡的那個,歷經歲月依然這麼美。”李小明感嘆道:“希望它背後沒有像鐵罐那樣傲慢無禮的夥伴吧。”說完,兩人相視一笑,帶著從故事中學到的道理邁向家的方向,心中滿是成長後的溫暖與堅定。
第二天上學,語文老師又提到了這個話題。她說:“昨天我們探討了鐵罐如果改變態度後的命運,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鐵罐還有機會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它會怎麼做呢?”同學們都陷入沉思。
這時,班長王悅站了起來,說:“老師,我想鐵罐經過這麼多年的消失,它肯定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如果再次出現,它一定會誠懇地向陶罐道歉,並且會和陶罐一起宣揚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道理。”
語文老師笑了笑,“王悅同學說得很好。這也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延伸出來的積極意義。無論是古人還是我們現代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班級裡的同學關係一樣,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只有互相尊重、友好相處,我們這個集體才會越來越好。”同學們聽後都鼓起掌來,他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陶罐和鐵罐》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並將努力踐行於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