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援,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就集中到菊花上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捨了。詩人從菊花凋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愛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後凋零的堅強品格的讚美之情。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橘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一詩讚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是這種寫作手法,寓有深意。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透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3
名家點評
宋代吳曾:“李和文公作詠菊《望漢月》詞,一時稱美。雲:‘黃菊一叢臨砌。顆顆珠露妝綴。獨教冷落向秋天,恨東君不曾留意。雕欄新雨霹。綠蘚上,亂鋪金蕊。此花開後更無花,願愛惜、莫同桃李。’時公鎮澶淵,寄劉子儀書雲:‘澶淵營妓,有一二擅喉囀之技者,唯以“此花開後更無花”為酒鄉之資耳。‘不是花中惟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乃元微之詩,和文述之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
清代馮班:“奪胎換骨,宋人謬說,只是向古人集中作賊耳。冷齋稱王荊公《菊花》詩‘千花萬卉凋零後,始見閒人把一枝’,以為勝鄭都官《十日菊》,謬也。荊公詩多滲漏,上句‘凋零’二字不妥,下句雲‘一枝’,似梅花,‘閒人’二字牽湊。何如微之雲‘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語意俱足。鄭詩亦渾成,非荊公所及。”(《鈍吟雜錄》卷四)
5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豔,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存詩八百三十餘首。4
秋日裡,一叢叢金黃的秋菊簇擁著那座樸素的屋舍,遠遠望去,竟宛如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那般景象。我悠然地繞著籬笆緩緩遊走,盡情欣賞這滿目的美景,不知不覺間,那輪火紅的太陽已漸漸西沉,天邊泛起了一抹絢麗的晚霞。
說起來,倒也並非我在這繽紛多彩的百花之中,唯獨對這菊花有著特殊的鐘愛之情。只是因為當其他花兒都已凋零謝幕之後,唯有這菊花依舊傲然綻放於秋風之中,以其獨有的風姿和韻味,給這漸顯蕭瑟的世界帶來一絲生機與溫暖。
語文老師面帶微笑,聲音輕柔得如同春日裡的微風一般,她耐心且細緻地講解著課文。我則全神貫注地聆聽著老師的每一句話,思緒漸漸地被帶入到一個奇妙的世界之中——那是一片廣袤無垠的菊花海洋。
這片菊花海洋彷彿是大地鋪上的一層金色地毯,延綿不絕直至天際。每一朵菊花都宛如精心雕琢而成的藝術品,它們或金黃璀璨、或潔白如雪、或粉嫩嬌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名字當中恰好有著一個與“菊”字同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