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封面古樸的書籍——《法寶壇經》第三品。
書中的文字如同磁石般吸引著他,每一句話都彷彿蘊含著深奧的哲理。“真正的力量來源於內心的平靜。”這句話讓他心頭一震,彷彿找到了一直追尋的答案。
第三品中記錄:“認識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個心念都沒有滯礙,總是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運用,這叫功德。
內心謙虛是功,外在的行為有禮是德。
憑自己的本性成就萬種佛法是功,自心本體離棄妄念是德。
不離開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運用時不受外界汙染是德。
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據這樣的原則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
想修功德的人,心裡從來不輕視別人,經常採取尊重別人的態度。
六祖從一個側面,給我們開示了修行的大法,也為我們破除了修行中的一種成見。很多人認為要修行就必須出家,不出家,就說不上修行,或者成就不了。這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問題就來了,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沒有說過出家人才有佛性,才能成佛,在家從就沒有佛性,不可以成佛。所以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任小儒決定深入研究這本書。他回到家中,坐在書桌前,專注地閱讀著《法寶壇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經文,它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夜深人靜,任小儒再次翻閱《法寶壇經》,突然感覺整個房間充滿了奇異的能量波動。他心跳加速,手中的書頁無風自動,發出微弱的光芒。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這……這是怎麼回事?”任小儒喃喃自語,心中既驚又喜。他小心翼翼地觸控書頁,指尖傳來一股溫熱的感覺,彷彿有什麼東西正在流入他的體內。
接下來的幾天,任小儒開始嘗試將《法寶壇經》中提到的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上。比如,在設計新能源車時,他嘗試從內心的平靜出發,尋找靈感。結果,他發現了一些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這些細節對改進設計至關重要。
“或許,真正的創新並不在於技術的突破,而在於內心的感悟。”任小儒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然而,隨著對《法寶壇經》理解加深,任小儒也發現自己似乎擁有了一些不同尋常的能力。比如,他能夠感知到周圍微弱的能量波動,甚至能夠透過意念控制一些小物件。這讓他既興奮又不安。
一天,任小儒在公司加班,面對一項棘手的設計問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突然,他腦海中浮現出《法寶壇經》中的一句話:“心無掛礙,無有恐怖。”他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試圖平復內心的波動。
幾分鐘後,當他睜開眼睛時,眼前的設計圖彷彿變得清晰起來。他迅速拿起筆,在圖紙上勾勒出幾條新的線條。片刻後,一個全新的設計方案躍然紙上。
“這……這怎麼可能?”任小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方案不僅解決了之前的問題,還大大提升了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
同事們看到任小儒的設計,紛紛驚歎不已。專案經理更是拍著他的肩膀說:“任小儒,你這小子真是天才!這個設計絕對能讓我們公司在市場上佔據領先地位。”
任小儒微笑著點頭,心中卻明白,這一切都離不開《法寶壇經》的啟發。他開始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那麼簡單,它可能連線著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然而,隨著能力的提升,任小儒也感到了一絲不安。他知道,這些能力雖然強大,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他決定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