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就是要走適合本國本地區和本企業發展的管理之路。當今許多出版者喜歡外國流行的管理之道,在他們心中企圖建立統一的企業管理模式。殊不知,外國的優秀管理之道,不一定就適合中國的企業。就是中國的企業,也有著不同的管理模式與管理階段。比如,企業初建期、成長期、成熟期,管理方法與管理重點都應該有所不同。再有,規模不同的企業,也應該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說,在世界上,不應該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方法。其實,許多所謂的經典管理概念,如,木桶管理;點陣管理;蝴蝶效應管理;風暴管理、A管理等,都只是管理學中的概念而已,而適合自己企業的管理方法,還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而定。

談到如何借鑑外國與別人的管理經驗時,搜弧入口網站掌門人張朝陽就說:“當時一些勢頭強勁的外國企業管理模式,在中國市場競爭的檢驗中,卻沒有幾家成功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外國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經驗,在中國這個擁有兩千多年封建文明的國度裡,是缺少本土民族生命力的。”對此觀點,張朝陽解釋說:“中國人是深受封建文明與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國人所看重的除了金錢與物質外,還有一種更深層也是對人的行為影響最重要的東西——感恩心理。”對於中國內陸絕大多數員工對企業或老闆所擁有的“感恩心理”,張朝陽又解釋說:“他對搜弧公司員工,特別是高階員工,除了給他們相應的工資外,另一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就是,讓他們對企業或老闆有一種情感上的感恩心理。”其實,張朝陽的理論就是中國企業最適用的“人本管理(忠信調和)”。

3.荀子忠信調和 管理上下同欲(2)

那麼,在現實的企業管理中,什麼才是“忠信調和”管理呢?就是管理者要按事物內部發展規律行使自己的管理,按照事物情況的變化靈活處理企業的事物與問題。企業生產經營,要因時、因地、因市場形勢的變化而做出靈活且適宜的判斷,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簡而言之,就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力爭達到:上講信、下講忠;上下同想、上下同行,而且這種行為都是出自彼此自願的。這其中就包括張朝陽所講的“感恩心理”。

據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范蠡棄政從商,從事生產經營,他就很注意“道”。他“居貨”,他“耕畜”,他搞農牧商結合等等,持“執著(儲)之理”,使“十九年之三致千金”,成為鉅富。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另一位大商賈是戰國初期的白圭,他所持的經營之“道”,也很值得注意。白圭之道就是“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很有點像當代人所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意思)。如何才能把古代商人的商道引用到當今的企業管理中呢?搞企業管理,需要強調“管理之道”:要堅持產品質量第一的觀點;堅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觀點;堅持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觀點;堅持搞好銷售服務的觀點;堅持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的觀點,等等。惟有此,企業才能辦好。

日本淺野水泥公司的建立者淺野總一郎,也同世界上其他富翁與成功者一樣,他開始時也是個十分平凡且生活貧苦的人。他從鄉村來東京創業時,那時因身無分文,又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朝不飽夕中。為了擺脫生存的危機,淺野總一郎靈機一動,乾脆在街頭擺起了賣水的攤子,而這些生財的工具都是他自己從街上撿來的(當然,那是他那個時代的成功,或許在現在就未必允許從街上撿來的東西,當賣水的工具了。)。經過淺野的努力,果然在水裡放點糖就為他贏得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錢。

淺野的初露鋒芒,歸根到底就說明一個道理,或許這也是所有企業成功的關鍵:企業管理者要想使自己所經營的產品贏得市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