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搔耳撓腮。當他看向武植時,發現武植已在宣紙上奮筆疾書。
徽宗頓感好奇,因為“強軍治軍”這一策論對學子們來說太難了。他們大多是學文的,軍事方面的知識匱乏,“強軍治軍”涉及軍事戰略、軍隊管理等複雜內容,對他們而言棘手至極。
但武植這麼快就有了思路且動筆書寫,這讓徽宗滿心好奇,他很想知道武植會在策文中寫出什麼樣獨特的見解。
約莫半個時辰,武植已然將“強軍治軍”這篇完整的策論依著腦中所思寫就。他緩緩收筆,而後抬頭看向了宋徽宗。
宋徽宗端坐在上,目光掃視全場,只見武植已然率先完成了策論。
再看其餘學子,有的正奮筆疾書,額頭滲出汗珠,仍在筆耕不輟;有的則眉頭緊皺,抓耳撓腮,顯然還在苦思冥想。
宋徽宗望向這群學子,眼中不禁流露出一絲失望。此次科舉,他滿心希望選拔出一批熟知治軍強軍之法的賢才。
大宋一直奉行以文制武之策,他本打算將這些學子中的大部分安排到軍隊擔任文職,為北伐大業儲備人才,可眼前這些學子的表現,實在讓他大失所望。
因為此次殿試僅要求學子撰寫一篇策論,且字數不限,故而時間僅有一個時辰。
很快,宋徽宗身旁的宦官高聲喊道:“時辰已到,請下方學子停筆,依序走出考場。”
下方眾多學子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滿臉不甘,有的滿臉歡喜,有的提筆仍想書寫,然而看著兩側緊盯著的大臣,無奈只得放下手中的筆,緩緩走出了大殿。
“快將武植的卷子呈於朕!”眾學子離開大殿後,趙佶迫不及待地對身旁宦官下令。
宦官得令,立刻小跑而去,來到武植考桌旁,他神色謹慎,動作輕柔地拿起卷子,隨後一路小跑著回到趙佶身邊,畢恭畢敬地將武植的策論呈給了趙佶。
下方數位大臣先是把參考學子們的策論仔細梳理整齊,接著便投入到緊張的閱卷工作中。對於趙佶拿走武植策論這一舉動,大臣們並未多言。
畢竟無論過程如何,最終所有學子的策論都得呈給趙佶,由他來確定名次。
趙佶接過呈來的武植策論,一眼便瞧見那一手極為漂亮的瘦金體,不禁微微點頭。
隨後,他全神貫注地細看起來,這篇《強軍治軍策》著實吸睛。越往下看,趙佶的臉色越發激動。
“好!”他忍不住大聲喝彩,驚得下方正批閱卷子的幾位大臣頓時被嚇了一跳。
“哈哈哈哈哈,果然,真不愧是朕看中的人吶。”宋徽宗趙佶神情滿是興奮與喜悅。
不過看到被嚇了一跳的五位大臣,趙佶也稍顯尷尬,繼而對下方的五位大臣說道:“眾卿快快來欣賞一下這篇策論。”
旁邊的小太監當即從趙佶手中接過策論,快步走下臺階,將策論放置在眾大臣面前。眾大臣心中已然好奇,究竟是怎樣一篇策論能讓陛下如此興奮。
其中下方五位大臣當中,以太尉趙頵的年紀最大、身份最高,他是宋神宗趙頊的弟弟,他才華橫溢、品德高尚。
在朝堂上備受敬重,不僅因為他尊貴的皇室身份,還因他對軍政事務有著深刻見解。此次面對皇帝推薦的策論,他也充滿好奇與期待。
趙頵向前走出一步,身體微微湊近,便看向了武植的那篇策論。只一眼,他便被其中的觀點所吸引。作為幾位大臣當中最懂軍事的人,他的心情甚至比宋徽宗還要激動。
“夫強兵之道,首重選才,當選體魄健碩、意志堅韌之人,尤重其品德,必懷報國之志。己立者,君之根本也。令出即行,禁發則止,賞罰公允分明。訓練之法,需因時而變,依實戰為準。平日操練不輟,精熟陣法......”他不禁一字一句地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