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影視基地開始拍攝,而已經拍好的素材則都拿到po朝霆那裡再進行加工。
回京城稍微休息了兩天,緊接著又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去,後面所有的拍攝都是在綠幕前完成的,而且演員的戲份都不多,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
之後的半年時間就是最後的後期製作了,所有素材、片段也正好製作完成。
從籌備到成片,超過兩年的時間,這也是算是用時比較長的了,除了墨鏡王那個異類之外估計沒有幾個人會這樣玩。
電影也是一種投資,最好的投資當然是週期短、收益高了,兩年的時間存在太多的變數,有這麼多時間房子都建好一棟了。
最後李木核算了一下最終的製作費用,包括演員片酬、劇組工資、特效費用以及一路上的吃住、路費等等差不多快十一億了。
雖然比預期的十億要高一點點,不過都在李木的承受範圍之內,而且當初他和於東、王長天、韓三坪他們都說好了,如果投資不夠的話大家按比例各自追加投資,最後的收益也是原先的比例分配。
不管在哪裡,哪個行業,涉及到利益分配總是最麻煩的事情,電影圈也不例外。
影視專案的投資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投資,影視專案的投資及分配有著自己的複雜的體系。
錢的問題從來都是大問題,賬都算不明白,投資要想有盈利就基本別想了。
一般情況下最簡單的投資分配模式當然是出資分配比例完全對等,這樣的賬也是最好算的。
複雜點的模式有多出資,少分配。投資比例、版權比例、分配比例不完全一致的,一般是各投資方的資源不同,進入專案的時間不同,對專案的影響力和地位不同。
比如專案發起方,主控專案,有時候投資百分之五十就能佔到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的利益,而且最終的版權也沒有其他投資方的事。
同樣的額模式還有溢價分配的,專案進行到一半預算不夠,但是這個時候此專案已經完全展現出了盈利的潛力,就會有投資方溢價投資。
還有以版權、勞務、創作甚至是資源折抵的方式,不出資還分配。
其他的還有固定投資,不管盈虧,都要支付商量好的分成。
保底風險投資,這一般是投資方比較強勢,賺了多分,虧了保本。
而像這個專案就好算得多了,不用管溢價什麼的,也沒有其他的附加條件,同比例的投入,同比例的分成。
其實說起來李木還是吃虧了,他還要出劇本、出人、出裝置,另外幾家只要出錢就行了。
不過相應的他們的宣發資源也會向這邊傾斜,也就沒什麼不公平的。
而電影的宣傳也早就開始了,從十月中旬,國慶檔的熱度開始消散的時候幾大公司就開始合力宣傳這部電影,五億宣傳費砸下去,攻勢遍佈全球!
對李木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不光是高達十五億的投資以及全電腦製作,更重要的是他要靠這部電影來探探路。
之前兩部電影雖然全球都賣出去八億多米元的票房,足以排進年度票房前十了,但是大部分票房都是亞洲市場貢獻的,歐美兩地加起來也不過兩億而已。
而李木這次的目標就是要攻略這兩個地區,這兩個票房產出最高的地區。
被動防守遠沒有主動出擊來得有效,到時候好萊塢肯定會將重心放在歐美,畢竟那是他們的大本營,從而無暇顧及內地以及東南亞市場。
華夏電影則可以順勢將東南亞納入到自己的地盤當中來,而華夏和東南亞其實沒有文化上的差異,到時候佔據內地和東南亞兩大票房的華夏電影才真正可以和好萊塢相抗衡,假以時日隨著技術的進步、制度的完善以及龐大的人口優勢,在未來也不是沒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