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紮軍隊,哪怕沒有那兩萬人,三城的城防軍也不是呂蒙這五千人能夠解決的。
問題擺在了兩人面前,就算是呂範也沒有好辦法。
硬實力的差距擺在那裡,任憑他有多厲害的腦子,也解決不了眼前的麻煩。
謀士的一個計策能抵得上多少兵這種話聽起來很美好,可是真要是兩軍對壘,謀士就算再厲害也彌補不了雙方實打實的兵力差距,至少呂範不行。
袁術看樣子又沒有調兵的意思,現在能怎麼辦?求吧!
兩人找上了王朗,王朗也伸出了援手。
兩天之後,諸暨發生山越叛亂,聲勢十分浩大,據說有十萬之眾。
諸暨向王朗求援,王朗命令賀齊從餘暨調兵一萬前去平叛。
賀齊的兵馬前腳剛走,錢塘後腳就有了兵馬調動。
原來不是錢塘不想去支援前線,只是因為他們不敢走而已。
這裡的守將天天給袁術寫解釋信,當然,袁術也天天往這裡送調兵令。
直到最近袁術可能是看到了守將的解釋,覺得這裡的兵馬確實不能輕動,調兵令才停止發放。
可是袁術不用了,守將不能不去。
他不想一輩子都守在錢塘,必須要去前線立些功勞才行。
賀齊一走算是讓他長舒了口氣,就當是剛收到最後一封調兵令,立即點齊兵馬向吳縣支援了過去。
呂蒙和呂範不禁感慨,還真是對峙的時間長了,各有各的道啊!
諸暨哪有什麼叛亂?
王朗召集了一些山越的頭人,說是要在諸暨諸暨開一次大的交易大會,馬上就要開春了,大家都要忙了,一次性買完省得以後麻煩。
同時王朗還說願意幫忙建造場地的寨子,到時候能得到一些優惠,賀齊那些人則是去為了維持秩序的,山越的頭人們也都同意了。
當時兩人就在現場,片刻都沒錯過。
不過既然麻煩走了,他們兩個就要動手了。
當然,他們的目標並不是錢塘三城,而是已經走了的那個麻煩。
呂蒙想要對袁術的援軍動手,而呂範同意了!
:()三國:征戰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