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章 此真吾婿也

第63章 此真吾婿也

蔡邕身上那所謂的“汙點”,對於種平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麼。

若是說蔡邕是非不分,一味“聖母心”發作,同情董卓死的悽慘,從而選擇一哭……

那即便是落得個流放三千里的罪責也算不得重。

這是從根子上壞了,同那些為戰犯洗白的公知沒有任何區別。

你會因為想要拿到保送名額,去舔這樣一個公知嗎?

種平的回答當然是否。

他又不是沒有選擇,長安之中研習經學的,從荀攸王允一直排到馬日磾。

有一個算一個,只要種平開口,大多都會樂於收下他為弟子。

然而種平還是選擇救下蔡邕,並跟從對方學習。

這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種平學過《胡笳十八拍》之故。

畢竟若真要這般論起來,東漢的文學作品他也背過不少,難道還真的要左一手右一手把作者全救下來?

種平下定主意要為蔡邕說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馬日磾求情時提到了蔡邕的密言七事:

其中“廣開言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內知己政,外見民情’;考察治民的長史,‘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以政績的優劣,定賞罰升黜”。

這兩條一出來,種平就大概知曉蔡邕性格如何了。

“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

漢代舉孝廉開始的確起到了選拔人才,引導社會風向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然而“舉孝廉”的話語權最終還是掌控在士族手中,從本質上講,其階級性決定了這一制度定然是弊大於利。

到後面,舉孝廉一方面催生出了許多畸形行為,“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像什麼父親死後在墓道里守孝二十多年之類的……

為了博出名而不擇手段,各種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

一方面權貴士族開始內定孝廉名額。

《後漢書》記載:“州郡牧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

等到延光四年,“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

放開年齡限制後,舉孝廉制度更是成了官吏大收門生,構建私人集團的一大途徑。

可以說門閥世家的崛起和這一制度的糜爛實在是密不可分。

而蔡邕選擇檢舉名不副實的“孝廉”,同時上奏希望朝廷可以以政績為衡量標準,進行官吏的選拔任用。

就證明他並沒有在吃了士族身份的紅利後迷失自我,他可以算得上是個改良派。

加之以東漢的二元君主制衡量蔡邕所為,皇帝為第一層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二者關係就是第一重君臣關係,而府主便是第二層君主,府主和他所徵用的下屬之間的關係,就是第二重君臣關係。

這也是為何後世在評價蔡邕哭董卓之事時,往往將這一舉動認為是出於“義”,以褒揚的評價為主流了。

種平覺得如果是蔡邕,也許能夠接受自己一些“過於新奇”的想法才是。

因此他成為太史令後,拜訪蔡邕的第一天,便表露出想要跟隨對方學習經學的想法。

“蔡中郎經學大家,想來伯衡對經典也拔新領異,有獨到見解。”曹操手肘支撐在桌案之上,饒有興趣。

曹操自然聽出種平對蔡邕多有推崇,算起來他與蔡邕都與喬玄交好。

根據曹丕在《蔡伯喈女賦》的序中提到:“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也可以看出二人為忘年摯交。

故而曹操不僅不因此對種平產生偏見,反而更為欣賞起對方,詢問起種平課業,也是真將自己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