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4日刊《大公報》,暑名知堂
□收入《苦茶隨筆》
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導言
新文學的散文可以說是始於文學革命。在清末戊戌前後也曾有過白話運
動,但這乃是教育的而非文學的。我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第五講中這樣
說過:
&ldo;在這時候曾有一種白話文字出現,如《白話報》、《白話叢書》等,
不過和現在的白話文不同,那不是白話文學,而只是因為想要變法,要使一
般國民都認識些文字,看看報紙,對國家政治都可明瞭一點,所以認為用白
話寫文章,可得到較大的效力。因此,我以為,那時候的白話,和現在的白
話文有兩點不同。
&ldo;第一,現在的白話文是話怎麼說便怎麼寫,那時候卻是由古文翻白話。
有一本《女誡注釋》,是那時候的《白話叢書》《光緒辛丑出板》之一,序
文的起頭是這樣:
梅侶做成了《女誡》的注釋,請吳芙做序,吳芙就提起筆來寫道,從古以來,女人
有名氣的極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當中的孔夫子,《女誡》是女人最要緊念
的書。
&ldo;又後序雲:
華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侶做的曹大家《女誡注釋》,嘆一口氣說道,唉,我如今想
起中國的女子,真沒有再比他可憐的了。
&ldo;這仍然是古文裡的格調,可見那時的白話是作者用古文想出之後又翻
作白話寫出來的。
&ldo;第二,是態度的不同。現在我們作文的態度是一元的,就是無論對什
麼人,作什麼事,無論是著書或隨便的寫一張字條兒,一律都用白話。而以
前的態度則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話寫,只是為一般沒有學識的平民
和工人才寫白話的。因為那時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東西都用古文,
則一般人對報紙仍看不懂,對政府的命令也仍將不知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只
好用白話。但如寫正經的文章或著書時,當然還是作古文的。因而我們可以
說,在那時候古文是為老爺用的,而白話是為聽差用的。
&ldo;總之,那時候的白話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只是戊戌變法的餘波之
一,和後來的白話文可說是沒有多大關係的。&rdo;(鄧恭三紀錄)
話雖如此,那時對於言文問題也有很高明的意見的,如黃遵憲在光緒十
三年(一八八七)著《日本國志》,卷三十二《學術志二》記日本文字,末
雲:
泰西論者謂五部洲中以中國文字為最古,學中國文字為最難,亦謂語言文字之不相
合也。然中國自蟲魚雲鳥屢變其體,而後為隸書為草書,餘烏知夫他日者不又變一字型為
愈趨於簡愈趨於便者乎。自《凡將》《訓纂》逮夫《廣韻》《集韻》,增益之字積世愈多,
則文字出於後人創造者多矣,餘又烏知夫他日者不見孽生之字為古所未見今所未聞者乎。
周秦以下文體屢變,逮夫近世,章疏移檄,告諭批判,明白曉暢,務期達意,其文體絕為
古人所無,若小說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筆之於書者,則語言文字幾乎複合矣,餘又烏知夫
他日者不更變一文體為適用於今通行於俗者乎。嗟乎,欲今天下之農工商賈婦女幼稚,皆
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於此求一簡易之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