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我代為儲存,他自己就從此不見了。到了解放之後,這才重
復出現,那時已經改名李樂光。可惜他已於好幾年前去世了。
一九三三年在下斜街浙寺為守常開弔後的一星期,即四月二十九日,守
常夫人及女兒李星華曾來訪,談出文集事。由此推想,原稿第一二卷寄給北
新書局大約也是那時的事情。其時恐怕出版會有困難,所以聽說要請蔡孑民
寫一篇序,但是似乎他也沒有寫。魯迅附識裡的所謂
t先生,可能便是蔡孑
民。
文集第三四卷的原稿,連同一張守常在日本留學時的照相,則是一九四
九年移交給有關人的。
□1962年
8月
31日刊《人民日報》,署名難明
□未收入自編文集
第五輯‐‐談東洋的書
讀武者小路君作一個青年的夢
我平常不大歡喜立論,因為(一)恐怕意見不周密,議論不切實,說出
去無價值,就是怕自己的內力不足;(二)覺得問題總是太大,太多,又還
太早,這就是對於國人能力的懷疑。
這種懷疑,雖然較勝於誇大狂,究竟是不狠好;前次我看見梁漱溟先生
作的《吾曹不出如蒼生何》一篇文章,心裡是極佩服,但不免又想,這問題
太早,又太好了。叫現在的中國商民,自己去求積極的和平,他們懂得麼?
他們敢麼?只要懂得就敢,可是他們那裡會懂呢?梁先生這篇文章是白做的
了。
這是我當時的意見。近來又讀日本武者小路君作的指令碼《一個青年的
夢》,受了極強的感觸;聯想起梁先生的文章,起了一個念頭,覺得&ldo;知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