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8頁

嘈耳根,令人慾嘔。&rdo;這裡所說是市井小兒模擬風雅,而其實在動因

還是在於一般俗文學之發達,自小說戲曲以至俗謠徘文莫不興盛,作者各署

別號,雖其時本為公開秘密,但人情難免拘於傳統,唯正經文字始肯用真姓

名耳。及今研究此類俗文學者對於別號的探討還是一件難事,沒有什麼好的

工具可以弄的清楚。到了近來情形又有改變,新聞雜誌多了,作者也多起來,

大抵都用別號,或者照新式即稱為筆名。這個原因我從前在《談虎集》裡曾

經分作三種:

其一最普通的是怕招怨。古人有言,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現在更不勞重

復申明。

其二是求變化。有些人擔任一種定期刊的編輯,常要做許多文章,倘若

永遠署一個名字,未免要令諸者覺得單調,所以多用幾個別名把它變化一下。

其三是不求聞達。但是現在還得加上一條:

其四是化裝。言論不大自由,有些人的名字用不出去,只好時常換,有

如亡命客的化裝逃難。也有所謂東瓜咬不著咬瓤子的,政治方面不敢說卻來

找文學方面的同行出氣,這情形亦可憐憫,但其行徑則有如暴客的化裝嚇人

也。出板物愈多,這種筆名也就加多,而讀者讀得胡裡胡塗,有時須去弄清

楚了作者的本性,才能夠瞭解他的意義。袁君編著筆名錄,使讀者可以參考,

是極有用處的事,至於供編目者的利用,這在我不在圖書館辦事過的人看來

似乎倒還在其次了。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記於北平。

□1935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