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這一成語,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西晉時期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之中。該成語蘊含著深邃的軍事智慧和戰略思想,強調了在戰爭或其他競爭情境下,迅速採取行動的至關重要性。
所謂“兵貴神速”,意思是在用兵打仗時,最為關鍵的要素便是行動要快如閃電,如風馳電掣般迅猛。這種迅速不僅僅體現在軍隊的行軍速度上,更涵蓋了決策的及時性、戰術部署的高效性以及對戰場形勢變化的敏銳反應等多個方面。它形象地比喻了做事如同行軍打仗一樣,只有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行動起來,才能搶佔先機,掌握主動,從而取得最終的勝利。
在實際運用中,“兵貴神速”這個成語具有多種詞性和用法。它既可以作為句子中的一個分句,獨立表達一種觀點或理念;也能夠充當謂語成分,直接描述某個行為主體動作之迅速;此外,還能用作定語,修飾那些與快速行動相關的事物或情況。例如:“此次行動必須兵貴神速,稍有延誤便會錯失良機。”或者“他一向行事果斷,兵貴神速,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抉擇。”又比如:“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全賴我方兵貴神速的戰略部署。”透過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使得“兵貴神速”這一成語在語言交流中更加靈活多樣,富有表現力。
中文名
兵貴神速
拼音
bg gui shén su
近義詞
速戰速決、事不宜遲
反義詞
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注音字母
ㄅ1ㄥ ㄍㄨㄟˋ ㄕㄣˊ ㄙㄨˋ
語法結構
主謂結構
語法屬性
作分句、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兵貴神速”。1
成語故事
郭嘉乃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謀士,此人智謀超群,算無遺策,深得曹操的信賴與器重。
時光回溯至公元 200 年,彼時,雄踞於北方且規模最為龐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官渡之戰中,慘遭曹操擊潰。此後,袁紹那兩個不成器的兒子,袁尚與袁熙,猶如喪家之犬一般,倉皇出逃,並最終投靠了身處江河流域的烏九族首領蹋頓單于。
面對如此局勢,曹操心中雖有意出兵征討蹋頓,以絕後患,但卻又顧慮重重。畢竟,倘若大軍長途跋涉遠征而去,後方空虛,荊州的劉表極有可能趁虛而入,殺個措手不及。
正當曹操為此事猶豫不決之際,郭嘉挺身而出,冷靜地分析起當前錯綜複雜的形勢來。只見他胸有成竹地對曹操說道:“主公如今威名遠揚,震懾天下,那劉表生性怯懦多疑,必定會對主公心生忌憚,斷不敢輕易冒險來襲。故而,主公大可不必為此憂心忡忡,儘可放心出征。反觀那烏丸一族,向來依仗其所處之地偏遠荒僻,料定我軍難以長途奔襲而至,定然疏於防範。值此良機,若我軍能夠出其不意,發動一場雷霆萬鈞般的突襲,則必能一舉將其殲滅殆盡。然而,若是遷延不決,貽誤戰機,致使袁尚、袁熙二人獲得喘息之機,得以重整旗鼓,再度聚攏殘兵敗將,並且贏得烏丸各部族的全力支援與響應。屆時,想要再次降服他們,恐怕就如同登天攬月一般艱難無比了!”。”1
曹操聽聞郭嘉所言之後,不禁頻頻點頭,深以為然。他目光如炬,當即決定親自統率大軍出征,討伐那囂張跋扈的蹋頓單于。然而,曹軍此番出征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