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這一成語源自於戰國時期呂不韋等人所編纂的《呂氏春秋·自知》一書。這個典故講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有個人想要偷走鄰居家掛在門上那清脆悅耳的銅鈴,但他又擔心在偷竊時被人發現。於是乎,此人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妙計——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再去摘鈴!這樣一來,他就聽不見鈴聲響起,自然也不會引起他人注意啦。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當他伸手摘取鈴鐺的瞬間,鈴聲依舊響徹四周,最終還是引來了旁人將其當場抓獲。

從字面上理解,“掩耳盜鈴”原本的意思就是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盜別人家門上的鈴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傳承發展,如今它已演變成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來形容那些自我矇蔽、自欺欺人的行為或心態。也就是說,有些人明明知道某些事情根本無法掩蓋或者逃避現實,但偏偏還要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去遮掩,結果往往只能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這種行為模式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有些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臨近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甚至還妄圖透過作弊來獲取高分;又如一些商家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以為能夠瞞天過海,殊不知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真相敗露,不僅會失去信譽,更可能面臨法律制裁。

“掩耳盜鈴”作為一個連動式成語,在句子中的運用較為靈活多樣。它既可以充當謂語成分,如“他總是喜歡掩耳盜鈴,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也能用作定語,像“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可笑至極”;此外,還常常作為狀語出現,例如“別再掩耳盜鈴了,勇敢面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等等。

總而言之,“掩耳盜鈴”這則成語雖然簡短,但其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刻且發人深省。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勿心存僥倖、自欺欺人,否則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1

中文名

掩耳盜鈴

拼音

yǎn ěr dào ling

近義詞

自欺欺人

反義詞

開誠佈公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自知》)1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掩耳盜鈴”。1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

2

掩耳盜鈴

一日,他聽聞晉國世家趙氏將範氏剿滅,便心急火燎地趕往範氏府邸,妄圖趁火打劫,撈取些許好處。豈料範氏家中所有值錢之物皆已被掠奪一空,他懊惱至極,悔恨自己白跑一趟。

驀然,他瞥見院中柴堆中閃爍著一抹亮光,遂快步上前,撥開橫七豎八的柴火定睛一瞧,竟是一口大鐘。他端詳再三,斷言此鍾乃是由上等黃銅鑄就而成,不禁喜上眉梢,眼睛笑成了一條縫。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急切地想要背起這口大鐘,怎奈那鍾又大又高,沉重無比,莫說背起,即便是挪動分毫亦是絕無可能。

眼見唾手可得之物無法據為己有,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正在此時,他於院牆腳下瞥見一把碩大的鐵錘,心中登時靈光一閃,喜不自禁地喃喃自語道:“此乃天助我也。”他手忙腳亂地掄起鐵錘,使出渾身解數,狠狠地朝著大鐘砸去,妄圖將大鐘砸成碎塊,繼而用麻袋揹回家中。。然而,大鐘發出的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