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王老四驚喜地上前扶住陶潛,“竟是陶夫子當面,王某有眼不識泰山,慢待了夫子。”
“殿下翹首以盼桃源派高徒多時了,沒想到您竟是親自來了。”
王老四看向眾人:“諸位都是桃源派高徒?”
桓浩然插手行禮:“高徒不敢當,我等擔憂老師,自要侍奉左右。”
“好好好!”王老四喜極,“某這就去告知殿下......不!諸位隨某來,現在就去面見殿下!”
見到王老四如此重視自己,陶潛反倒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通報一下吧,萬一奉王殿下在忙呢?”
“無妨,無妨。”王老四笑著擺了擺手,“其他人見殿下自是要提前說,陶夫子您來了,越早讓殿下知道越好。”
陶潛聞言,雖知道王老四此言有拉攏之意,但還是心中一暖。
在大慶闖蕩多年,周旋與各路豪傑反王,陶潛遇見過太多釘子了。
軟釘子還好,人家礙於自己的名聲,只是好吃好喝招待著,卻不聽從自己的意見。
遇見硬釘子,捱打捱罵是經常的事,何時有人會對自己如此禮遇?
如此看來,這位奉王還真是求賢若渴,有明君之相。
王老四雷厲風行,立刻點了一班執法隊,護衛著桃源派眾人往王府而去。
一路上,陶潛看見百姓們面帶笑容,在集市中自由自在地交易,孩童們在街邊嬉戲打鬧,老人們坐在樹蔭下悠然自得地下棋。
他不由得向王老四感嘆道:“老朽一路北上,途徑大慶各城,所見之處皆是民生凋敝,雖不至於民不聊生,但百姓也是面有菜色。”
“卻未想到,地處關外的朝陽城百姓竟能如此安居樂業,宛如置身桃源之境。此等景象,非賢君不可得也。”
王老四冷笑一聲,他也是黔首出身,自然清楚百姓的困境。
若非官府無能,不理民生,他又何須跑到山上當土匪。
“那些官老爺高高在上,如何肯低下頭看百姓一眼。”
“我家殿下卻是不同,待百姓是極好的。殿下常和我們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陶潛跟著默唸了一遍,目色大亮,“此言甚妙,暗合孟子‘民貴君輕’之道,奉王殿下果然賢明。”
不是每個理論拿出來都能收買人心,不同的讀書人,有不同的主張。
像是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主見,就是孟子思想的延續,偏向於以民為本。
而這種理念,朱元璋就不喜歡。
他覺得這不是臣子該說的話,甚至把這句話從《孟子》中刪掉,又因此把孟子撤出了孔廟。
陶潛倡導以農為本,自是完全贊同這套理論,心中也是越發激動。
難道說,自己已經到了晚年,竟會碰到真正贊同自己的理論的君主嗎?
未等陶潛過多聯想,眾人已經到了王府門口。
門口處早有一道身影焦急等待,看到陶潛之後,那人頓時激動上前,拜倒在地。
“學生......學生王羲正,拜見恩師。”
王羲正性情純真,見到自家老師竟親自來了奉國,早已感動到泣不成聲。
“痴兒,快起來,快起來。”
陶潛見到自己最疼愛的小徒弟,也是心疼不已。
師徒見面,各自真情流露。
王老四將這一幕看在眼底,輕輕點了點頭,這才真正放下戒備之心。
他雖然敬重文人,但也不是傻子,王羲正自然是他找來的,目的就是分辨這陶潛的真偽。
陶潛說自己是陶潛就是了?萬一這群人真的是奸細,趁機行刺殿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