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5部分

,曹休為吳軍大敗,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佔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齣進攻魏,包圍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至此,史書上對今後的作戰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記載一如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記載二如下:……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鹹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說司馬懿大勝,後者則說司馬懿大敗。而《三國志》中諸葛亮、張郃、郭淮等人的傳記中,對此都一帶而過。而且前者對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蜀之避而不談。相對而言,還是後者可信度高些。現在的軍事工具書也都以後者記載為準。

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都估計諸葛亮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今陝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晉書?宣帝紀》)。遂渡渭背水紮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