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姐弟兩個人去了公社,把他們的學費交了順便領了書本,第二天就要跟著大家去上學了。
本來奶奶不想讓薛久上學了,反正也不能上出點什麼來,倒不如早早回來幫忙做家務,這樣她與老頭子也能輕省點。
其實不止是七十年代,就是後世的條件那麼好了,農村依舊有很多孩子不上學。尤其是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甚至是國家給補助也不讓女孩上學。
在他們看來上學根本沒有用,女孩子只要會幹活會下崽就行。大多數都是讓她們在家裡幹活,等到十幾歲了就早早的嫁出去。
更別提如今的七十年代了,在這個大環境都不注重讀書的情況下,鄉下不僅女孩子去讀書的少,就是男孩子也大多數都不樂意讀書。
薛家也重男輕女,不過這個重男輕女是有對比的。薛家會對男孩子更好一點,把更好的資源優先給男孩。但是女孩子也是自己家的娃,不會像某些特別重男輕女的家庭一樣,把女娃子當成仇人一樣對待和防備著。
所以在情況允許的時候,薛家的孩子都會去上學。不過由於有些孩子自己不喜歡上學,很多都是上到初中或小學就下學了。薛持和薛久能夠上到初中,除了蘇繡芬堅持讓他們上學,還有他們自己也想上的原因。
但是現在情況有點不同,薛持和薛久的爸爸沒有了,如今連同媽媽也等同於沒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太太就覺得沒有必要兩個都上學。
她覺得薛久的年紀也不小了,很多像是她這麼大的小姑娘,都已經開始張羅著找婆家了。在她看來與其繼續讀書浪費時間,不如趁著這個時間好好挑挑選選,然後找一個條件好的人家嫁了。這樣不僅能夠讓家裡輕鬆一點,還能靠著找個好婆家照顧一點薛持,也省的以後有人欺負薛持沒爹沒孃。
但是後來她看到薛錦臨把薛久帶上了,如今支援姐弟兩個人上學的也是他,奶奶一時間也就不好說什麼了。她想著反正已經上初二了,那就讓她再上半學期也挺好,這樣下學了也算是初中文憑,到時候也能找個更好的婆家。
但是奶奶不知道的是,不管是薛錦臨還是薛持,都是打算讓薛久上高中的。不過他們知道這種事情,沒辦法跟老人家說清楚,也就不打算跟他們多商量了。到時候薛久的成績好,薛錦臨又把上學的錢交了,他們也不能把人給領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