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部分

昭寶一個小娘,就會記恨你五哥去花氏那兒,卻也不知道給丈夫身邊安置些個美妾延續子嗣,那樣五郎又怎麼會總是惦記著外頭?”

卓芳甸抿了抿嘴,道:“那我還要不要去安慰五嫂了?”

沈氏道:“自然要的。”又說,“你五哥這個樣子……唉,丹古回來,須得讓他幫著好生勸上五郎幾句……”

樂遊原地勢高聳,四面遠眺,入眼寬敞,長安之內,俯視如掌,從漢時起,就是關中出了名的郊遊勝地,漢宣帝時還出了“樂不思歸”的典故。

如今還沒有到“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的時候,原上草木發生,鵝黃嫩青千點萬點的探出了頭,明媚招人歡喜。

一道清澈的溪水畔,仿照魏晉風氣,挖渠引水以流觴,鮮衣怒馬的少年男女圍坐屏前,盡情的嬉戲取樂……

獨一個石青春裳的少年,劍眉星目,顧盼有神,眉宇之間書卷清氣濃郁,手捧金樽卻沒有靠近水邊,而是離開人群幾步,目光沉沉的眺向遠處的長安城,神色無喜無悲。

“丹古弟!”身後,一個面色酡紅、一望可知酒意上湧的少年追了過來,招呼道,“丹古弟怎的在此?延昌郡王方才還在贊丹古弟那篇《春賦》作得好,直問是哪裡來的才子所作呢!”

沈丹古淡然一笑,轉過身時,已經露出一貫溫和儒雅的神態,道:“愚弟酒量不大,方才喝了幾樽,漸覺頭疼,所以在這裡站一站,倒教施兄費心了。”

施四郎向來愛他之才,兩個人認識也有些時日了,自不和他計較,笑著道:“你卻是糊塗,延昌郡王的人帶著醒酒湯呢,為何不向郡王府的人討上一盞?而且你既然不能喝,索性就不要喝了……反正郡王在,也沒人敢過分喧嚷……”

兩人邊說邊重新還了席位。

第四章 鏡鴻樓

回到四房,卓芳禮和遊氏少不得又召集下人來認一認四房新歸來的小主人,四房的管家紀久是卓家家生子,他的次子紀定本是卓昭質的小廝,卓昭質成家後也漸漸成了他院子裡的管事,往下的男僕就很難接觸到卓昭節了。

女僕這邊則以冒姑為首,這冒姑是遊氏乳母兼陪嫁,生得十分敦厚,行事卻很有一套,這從她手底下的使女僕婦皆是裝飾不多、衣著整潔又手腳麻利可見一斑。

下人們給卓昭節磕完了頭,又領了遊氏代女兒給的賞錢,大多都被打發了下去,只留了數人伺候,卓芳禮和遊氏這才問起了卓昭節這些年並路上的情形。

卓昭節揀著說了,因為畢竟十四年不見,親生骨肉,她生得又好。性情看著也大方,從剛才回卓芳甸的話來看也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娘子,卓芳禮與遊氏都憐愛得緊,雖然知道她在遊家是沒受過苦的,但思及幼女遠隔重山一點點長大,一切喜怒哀樂自己都只能事後聽聞,不能及時分享得知,聽著聽著遊氏就忍不住要掉眼淚,她一哭,卓昭瓊和卓昭節也忍不住,頓時悲聲一片,不似骨肉。團聚,倒彷彿出了什麼慘烈之事一樣,赫氏勸著婆婆小姑,自己也擦起了眼角,到底卓芳禮按捺住心頭情緒,再三發話阻止,母女三個才止住了,這麼說了足足半晌,大致的事情都交代了一遍——當然寧搖碧並博雅齋的事情卓昭節都含糊了過去——一直被冷落在旁的四房幼子卓知安終於找到了機會插話,提醒道:“父親、母親,兩位阿姐,天色已晚,是不是先點上燈?”

原來說著哭著,不知不覺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卓芳禮咳嗽了一聲道:“快把燈點了。”又說遊氏,“如今七娘不是好好的回來了?咱們高興還來不及,你哭個什麼?看把孩子都招哭了。”

遊氏被他這麼一說,又是當著晚輩的面,也有些不好意思,只是笑著道:“我這是喜極而泣。”

雖然如此,但發洩了這麼些時候,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