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此脾土之應地也。其血氣皆上於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身半以上之應天也。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血氣。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主於手少陰心。

朝於手太陰肺。精陽氣者。心腎神精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彆氣者。心腎之氣。別走於耳而為聽也。宗氣者。胃腑所生之大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以司呼吸。故出於鼻而為臭。濁氣者。水谷之精氣。故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氣之津液。上燻於面者。津液隨氣上行。燻膚澤毛而注於空竅也。夫肺主皮而屬天。脾主肉而應地。皮濃肉堅。天之寒熱不能勝之。人氣之勝天也。此章論頭面為諸陽之會。是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然陰陽寒熱之氣。皆從下而升於上。故復論諸脈之精氣焉。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此論人氣與天氣之相合也。風寒暑溼燥火。天之六氣也。而人亦有此六氣。是以正邪之中人也。

微見於色。色、氣色也。中於氣。故微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夫天之六氣。

有正有邪。如虛邪之中於身也。灑淅動形。虛者。八正之虛邪氣。形者。皮肉筋脈之有形。此節論天地之氣。中於人也。有病在氣而見於色者。有病在形而見於脈者。有病在氣而見於尺膚者。有病在形而見於尺脈者。有病在氣而應於形者。有病在形而應於氣者。邪之變化。無有恆常。而此身之有形無形。亦莫知其情。故能參合而行之者。斯可為上工也。玉師曰。天之正氣。而偏寒偏熱。

偏溼偏燥。故曰正邪。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

知其處。命曰工。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鼓桴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

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此論色脈與尺之相應。如桴鼓影響。不得相失者也。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於色也。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謂脈外之氣血。循手陽明之絡。而變見於尺膚。

脈內之血氣。從手太陰之經。而變見於尺寸。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本末根葉之出候也。形肉。謂尺膚也。知色脈與尺之三者。則神且明矣。青黃赤白黑。五臟五行之氣色也。弦鉤代毛石。五臟五行之脈象也。如影響之相應者也。故色青者其脈弦。色赤者其脈鉤。見其色而得脈之相應。猶坤道之順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見毛脈。色赤而反見石脈。此陰陽五行之反勝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脈。

色赤而得代脈。此色生於脈。陽生於陰。得陽生陰長之道。故其病已矣。

黃帝問於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黃帝曰。

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面板亦急。脈緩者。尺之面板亦緩。脈小者。尺之面板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面板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面板亦滑。脈澀者。尺之面板亦澀。凡此變者。

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