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道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閔家聽到這個訊息,一定會對他們家極近抹黑之能事,從寧願用靺鞨人都不用高句麗人,扯到為什麼要遷百姓到山城,不讓他們在原本的地方生活。偏偏這些話語又極有煽動力,何況遷百姓入山城本就招來了很多怨言,不知曉大勢的人,還有那些被觸犯了利益的人會怎麼想,又會做出什麼反應,李成道不問即知。
第四百二十二章 獨斷專行
面對這等局勢,李成道既憤怒,又無奈。
高句麗覬覦大夏霸主地位多年,不知往大夏安插了多少內奸,大夏換了新皇帝這麼大的事情,他們自然知曉。就連天子移宮東內,朝中大事皆有江都公主處理一事,高句麗也在前段時間得到了訊息。
對於這一情況,高句麗上下多半是不信的——女人怎麼能監國理事呢?這不是胡鬧麼?就算兒子全死光了,還有賢臣良將在,什麼時候輪得到一個女人出馬了?編謊話也要編個像樣的,肯定是大夏故布疑陣,想要削弱我們的防備,我們才不上這種當呢!
不得不說,久經沙場的名將與智計百出的謀士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自負,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斷。後者是因為自身判斷幾乎不會出錯,前者則是因為戰場瞬息萬變,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只有依靠自己的經驗甚至直覺做出判斷。
李載梁是高句麗的軍神,也是權臣,經驗、直覺和計謀三樣都佔了,更是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大夏新皇都放出了這樣的謠言,一定是想對高句麗動手。故他立刻提出將遼東的百姓遷入山城,讓遼河以南成為一片荒蕪之地的構想。
此舉一是為了軍事需要,二便是李載梁自己的私心了。
遼東之地,少巨族,多豪強。一旦舍了家業遷移到山城內,想要維持從前的地位,勢必對李氏有所妥協。如此一來,李氏家族的力量又能得到增強。縱然閔家在朝堂再怎麼勢大,只要控制住了遼東,兵力充足,又得這些豪強相助,莫要說對付高氏皇族和閔氏世族聯手,就是改朝換代也指日可待。
這一構想倒是不錯,但所有的事情都要建立在大夏派百萬大軍,傾國來攻的份上——也只有這一時候,所謂的豪強才會匍匐在巨人的陰影下瑟瑟發抖,寧願割肉放血也要換來自家平安。至於現在,大夏不過是換了個安北大都護,增了些兵將,毫無兵臨城下的跡象。在邊境待久了的人們揣度一番,覺得大夏新皇不過是求穩,做出個震懾的姿勢,好讓邊境平安一兩年。這種情況下,讓遼東豪強放棄大片土地,豪宅奴僕,成群牛羊,遷入山城?就算你們李家賠得起損失,我們也不樂意!
當然了,萬一大夏真是為了麻痺高句麗才做出這種姿態,真要動起來,那就是雷霆萬鈞之勢,這些人也不是沒想過。可誰會為一個「萬一」,就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家業根基給拆了?說句不好聽的,留著這份家業,就算是大夏來了,他們都可以憑此投誠,當個帶路黨也沒問題。若是家業沒了,不管大夏還是高句麗,都沒人拿他們當回事啊!
這些人心中想什麼,非但李成道父子一清二楚,高句麗權臣閔子游也心如明鏡。故他十分招搖地與李載梁唱反調不說,暗地裡也散佈言論,聲稱自己所支援的皇子才是正統,大夏才不會因此出兵。言下之意,便是高句麗王雖在彌留之際,卻已經定了遺詔,可謂是先聲奪人。哪怕高句麗王反悔,立了其他兒子做繼承人,閔家也可以倒打一耙,說對方偽造遺詔。
閔家支持者甚多,縱是不怎麼支援他們的人,聽見這暗中的傳言,也是頻頻點頭——閔家的根基多在朝堂,若是閔家掌權,重文輕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高句麗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大夏來說,一個文風昌盛,日漸軟弱的鄰國,總比一個窮兵黷武,不斷擴張的鄰國來得好。
身處平壤的大人物們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