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頭。
由於種牛大多都是母牛,性格比較溫順,因此村民們在驅趕的時候,並沒有太過費勁,這些種牛乖乖地過了鋼索橋,進入銀杏村的範圍。
一時間,原本寧靜的銀杏村變得熱鬧了許多。
…… ……
“老婆子,這一次小風還真的鬧出大動靜來了!”老太爺站在卸貨現場邊上的山包上,轉頭對老太太說道。
對於蕭風投資‘鏡湖牧場’,老太爺一直都沒有太多的表示,畢竟家裡的事務已經全部交給蕭風處理了。不過,自從鏡湖牧場開工以來,也就開墾了5000英畝的草場,連一頭牛都沒有買回來,這讓老太爺有些奇怪。
他也沒有想到,蕭風一下子買入12000頭種牛,這種大手筆讓老太爺也是覺得有些驚人。
“孩子大了,有主見是好事!”老太太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看著滿地亂跑的牛群,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除了在幫忙的村民之外,像老太爺這樣年紀的老人也是三三兩兩地站在附近,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自從蕭風把‘蕭家農場’第一年的承包費交給村委會,並且做出了向60歲以上老人支付養老費之後,銀杏村的老人們生活就過得越來越好了。
隨著遊客不斷湧入,村民們的收入在增加,老人們再也不需要幫家裡幹活,每天在老年活動中心打打牌,在村裡溜溜彎,聊聊天,日子挺滋潤的。
今天,鏡湖牧場的種牛運回了銀杏村,老人們自然要出來看看熱鬧了!
…… ……
“張老師,你看那邊!我們過去採訪一下?”結束了一個片段的拍攝之後,劉小柔指了指那群老人說道。
雖說劉小柔和張遠私人關係挺好,不過在這種工作場合,劉小柔合適拎得清,不會公私混淆。
剛才在拍攝的時候,劉小柔就注意到了這群穿著相當整潔乾淨的老人,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素材。
在劉小柔的印象中,滇西北地區應該算是一個貧困山區,但是這裡不僅僅出現了一家財大氣粗的牧場,而且這裡的村民穿著得體、面色紅潤,這多少顛覆了劉小柔的一些觀念。
“這倒也是不錯的想法!”張遠託著下巴想了一下,點頭同意了。
在接下來的採訪中,銀杏村的老人們自然把村子裡最近半年多所發生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地在鏡頭面前說了出來。
鏡湖景區的建設、遊客的湧入、蕭家農場的規模、鏡湖牧場的發展、養老金的發放等等,給劉小柔和張遠上了一課。這短短的半年時間,簡直就是農村翻身致富的一個縮影,頗有些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因素。
作為新聞人,張遠的政治嗅覺自然是相當敏銳,知道這種西部農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的題材最是受到電視臺以及更高層領導的青睞。
張遠和劉小柔相對一看,發現了對方眼中的精光,意識到這一次撞大運了!
僅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銀杏村發展旅遊業、高新農業和無汙染牧場,完全符合國家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這又將會是一個主旋律新聞題材的一個重要元素。
當即之下,張遠決定把攝製組放在銀杏村三天時間,深入採訪,瞭解銀杏村的發展狀況,做出一個專題!以銀杏村的情況,做出一個符合當今輿論要求的主旋律報道,應該不成問題。
不得不說,張遠是一個很有敏銳性的媒體人,他的決定讓他受到了臺裡領導的欣賞,而劉小柔也由此脫穎而出,成為了央視新聞頻道的正式記者,並且還擁有了不錯的上鏡率。
…… ……
不提張遠、劉小柔這些媒體記者的拍攝、採訪,隨著‘鏡湖牧場’工作人員和村民的熟練度增加,卸貨、驅趕牛群的速度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