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應該做,那件事怎樣做法,卻是與被引導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沒有什麼關係。有時所知道的越發多,所做的倒越發少。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他說得完全正確。如上所述,情是需要抒發、宣洩的。“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湯顯祖也說:“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於幽微,流乎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盡,或積日而不能自休。蓋自鳳凰鳥獸以至巴渝夷鬼(指少數民族——引者注)無不能舞能歌,以靈機自相轉活,而況吾人?”轉引自《形象思維問題參考資料》第二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抒發是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是人的本性使然,特別是怨怒之情,尤其要發洩。古人說,“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懷怒不發,老天爺都要降災。魯迅所說“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實在也就是一種強烈的抒發。司馬遷在《屈原列傳》裡寫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人在智力窮竭、走投無路之際,不這樣呼叫是不可能的。拜倫有詩說:
2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告訴你,歌手啊,我必須哭泣,
不然,這沉重的心就要爆裂;
因為它曾經為憂傷所哺育,
又在失眠的靜夜裡痛得久長;
如今它就要受到最痛的一擊,
使它立刻碎裂——或者皈依歌唱。《拜倫抒情詩選·我的靈魂是陰沉的》。
眼淚之於逆境的改變是毫無作用的,但對抒發來說卻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把悲痛告之於友人就等於減輕了一半悲痛。我們談出了什麼,那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激動也就減弱了。”《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三聯書店1962年版下卷第110頁。生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一經產生,如外部的軀體反應全被禁止,則內臟被髮動起來的力量勢必向內發洩,於是產生一種深切而持久的內在感覺,最終可導致精神病或更加嚴重的後果。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人在悲傷時的眼淚與激動興奮時或風沙迷眼時的眼淚的化學成分迥然不同。悲傷時體內產生一種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而帶有感*彩的淚水可以把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淨化,從而減輕或消除憂愁。可見抒發是人的生理—心理的需要,有情不抒是違反自然的。心靈需要呼吸,不納不吐,精神就會窒息。我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早有“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的記載。祖國醫學還指出精神刺激引起的抑鬱可使人神經衰弱、內分泌紊亂、精神失常,發生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時大大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如果這種情緒和情感能得到適當疏導和抒發,就可避免或防治各種疾病。心理醫學家認為,積貯的煩悶憂鬱就像是一種勢能,若不釋放出來,就會像感情上的定時炸彈一樣埋伏心間,一旦觸發就會釀成大難。但若能及時用傾訴或自我傾訴的方式予以宣洩,就可取得內心平衡而免災祛病。這與蘇聯醫學家提出的感情應力學說不謀而合。這種學說認為,人的各種感情,一定要透過心理上的應激反應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露出來,否則將有損身心健康,甚至發生疾病。現在國外流行一種發洩療法或喊叫療法,就是醫治心理壓抑症的。這種“心病”一般療法很難收效。而喊叫療法透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可將內心鬱積宣洩出來,使人回到童年時代,享受那種無憂無慮、天真活潑年華中的溫馨和幸福,從而恢復精神狀態與心理狀態的平衡一致。而且,有些膽小怕事的人,經過喊叫療法,變得性格堅毅、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