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最後歲月,是其人生最為悲涼卻又充滿思想深度的一段時期。在創作完成《紅樓夢》初稿後,曹雪芹的身體逐漸衰弱,生活愈發窘迫。他在貧困與疾病的交織中,度過了短暫的生命餘輝,但即使在如此困境中,他對文學與生命的思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將探討曹雪芹晚年的生活、他未竟的文學抱負以及對命運的最終感悟。
晚年生活的困窘
曹雪芹的生活在《紅樓夢》創作完成後並未得到改善,反而因創作的專注和健康的惡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他的晚年生活充滿了經濟拮据、家庭悲劇與身體上的痛苦。
極度的貧困
曹雪芹在晚年已經完全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他依靠變賣家產和朋友的接濟維持生計。然而,隨著家族積累的財物日漸耗盡,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據史料記載,曹雪芹的居所極為簡陋,屋內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傢俱,食物常常供不應求。
他在貧困中繼續修改和完善《紅樓夢》的初稿,但創作的條件極為惡劣。脂硯齋曾在批註中提到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這種境況不僅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況,也讓他的精神受到極大的壓力。
家庭的打擊
曹雪芹晚年的悲劇不僅體現在物質貧乏上,也體現在家庭生活的破碎。根據傳記記載,他的獨子在幼年時期夭折,這對曹雪芹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場打擊讓他備受痛苦,也讓他對生命無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紅樓夢》中賈母痛失親孫的情節,或許正是曹雪芹個人經歷的反映。這種悲劇色彩貫穿了他的晚年生活,也讓他的創作更加充滿對命運和人性的叩問。
文學未竟的抱負
儘管生活困苦,曹雪芹晚年仍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執著追求。他試圖繼續完善《紅樓夢》的後半部分,並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完成對封建社會的批判與對人性複雜性的探討。
後四十回的未完成
曹雪芹生前並未完成《紅樓夢》的後四十回,這成為後世紅學研究的焦點之一。脂硯齋的批註表明,曹雪芹對後四十回有明確的構思,他計劃以賈府的徹底敗落和賈寶玉、林黛玉的悲劇結局作為全書的收尾。
然而,生活的困頓和身體的虛弱讓曹雪芹無力完成這部巨著的全貌。他在多個場合提到自己“淚盡而逝”,這既是對未完成作品的遺憾,也是一種對命運安排的無奈。
對文學永恆性的思考
在晚年的困境中,曹雪芹對文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將《紅樓夢》視為一部“前無古人”的文學創作,它不僅記錄了家族的興衰,更試圖透過人物和情節的複雜性展現封建社會的深層矛盾。
曹雪芹在序言中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對作品內容的總結,也透露出他對生命與文學的獨特感悟。他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記錄人性和社會的真實,而這種真實將超越時間的限制,成為永恆的存在。
曹雪芹的去世:一場文壇的失落
曹雪芹於1763年因病去世,時年僅47歲。他的去世標誌著一位偉大文學家的隕落,也讓《紅樓夢》的後續創作戛然而止。然而,他的文學成就並未隨著他的離世而被遺忘,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顯現出其價值。
去世前的最後時光
曹雪芹去世前的生活愈發艱難。他身患重病,卻無力尋求有效的治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仍然在為《紅樓夢》的修改而努力。據說,他在病榻上還不忘與朋友討論書稿的內容,這種對文學的執著令人感佩。
他的朋友敦誠和敦敏在詩中記錄了他去世時的情景,表達了對這位文壇奇才的深切哀悼。敦誠曾寫道:“奇才長埋泉壤,文思橫絕天人。”這既是對曹雪芹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