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在軍隊改制之前,胡惟庸也從沒有想過要造大明的反。
或者換一個詞,是不敢。
他再囂張,也只敢擺弄相權,染指皇權,借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
因為胡惟庸知道在大明這片土地上,朱元璋就是絕對的權威。
從龍鳳元年投奔朱元璋,一路見證朱元璋一步步成為大明的帝王,胡惟庸比任何人都知道朱元璋的可怕。
他結交淮西勳貴,在朝堂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等等一系列行為都只是僅僅為了自保而已。
可現在不同了。
他看明白了皇權與相權相爭,最後總有一方要死。
胡惟庸捨不得手中的權利,同樣不想死。
等於說,胡惟庸被逼到了絕路,被迫做出抉擇。
這是內因。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這樣,他還是會選擇隱忍蟄伏。
更重要的是外因。
大明近些年推動的這一系列改革,給胡惟庸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因為稅制改革、吏治改革、軍隊改革,令得淮西勳貴被逼到了絕路。
尤其是朱亮祖他們幾個死後,更是讓一些人惶惶不可終日,這些人之中許多做得缺德事絕對不會比朱亮祖少多少,他們也怕怕自己會步朱亮祖後塵。
軍隊改革引發的那場兵變就是他們反抗的手段,只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些人除了投靠胡惟庸,別無選擇。
其次就是外交、朝貢體系的改制,不僅取消原本那些給周邊各國的福利,更是直接在他們國家強行推行大明寶鈔,進行經濟殖民。
同樣將這些國家推向了大明的對立面,他們只是畏懼大明的武力才不敢有所動作。
胡惟庸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將各國串聯在了一起,再加上東瀛那個野心勃勃的將軍,共同組成了如今的反明聯盟。
只不過比起如今那些明面上已經對大明發難的國家相比,東瀛如今還隱藏在暗處,表面上並未參與這次行動。
大明朝堂這邊同樣認為有朱樉在那邊坐鎮,如果真出了什麼事情,朱樉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親王的軍隊可不是吃素的。
做了這麼多準備,最後讓胡惟庸下定決對策劃這場謀反的契機,還是朱棣西征以及徐達帶著船隊航行世界。
當時在得到這個訊息時,胡惟庸嘴角都要笑歪了。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果然沒過多久,胡惟庸便接到了他老家宅子各種祥瑞的訊息。
這是老天要讓我當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