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吧?”王陽明回答:“當然有規則啊,那就是‘致中和’: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準則。如果一個規則你調節來調節去都不被你的良知認可,那就是錯的,你為何要遵守?如果一個規則你調節後被你的良知認可,那就是對的,你必須要遵守。不過一定要注意,這個被你調節後的規則並非外在的,因為是你良知認可的,所以它是內在的。”
人生在世,準備遵循任何外在規則和違反任何外在規則前,首先要問自己的良知是否合適,因為常規不在外,就在你內心中。
我們該追求什麼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人人都有自己的說法。有人說是功名利祿,有人說是安居樂業,也有人說是用無限的知識充實自己。不論是哪種追求,都需要用心。專心做事才有可能實現追求。
那麼,王陽明認為一個完美人生的追求是什麼呢?
他的弟子陸澄有一天問他:“什麼才算是用心呢?比如,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這能否稱為用心呢?”
王陽明反問:“迷戀美色就一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貪愛財物就一心在財物上用功夫,這能算是用心嗎?”
陸澄吃了一驚,問:“那這算什麼?”
王陽明回答:“這叫逐物。人最應該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說白了,還是追求良知的光明。”
什麼是“逐物”呢?王陽明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比方。
第一個比方是這樣的:我們的良知就是一位國君,他只需要端坐拱手,六卿各司其職,天下一定大治。而良知統領五官,也須如此。如今眼睛要看時,心就去追求美色;耳朵要聽時,心就去追求美聲。這就如同君主要挑選官員,就親自到吏部;要調遣軍隊,就親自去軍營一樣。這樣,不僅君王的身份蕩然無存,六卿也不能盡職盡責。
第二個比方是來自佛家:一隻小狗被主人耍得團團轉。原因是,主人向遠方扔東西,小笨狗只盯著東西,主人扔什麼,扔多遠,它雖然能叼回來,可累個半死。按王陽明的意思,小狗最應該盯著的是主人,即良知,而不是那些東西,即外物。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光明良知,其實是一勞永逸的事。只要良知光明,我們就擁有了智慧和道德,那麼,還有什麼追求是不能到手的呢?
如何對付惡
人生在世,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各種各樣的人中就有惡人。所謂惡人,未必就是十惡不赦的人。按王陽明心學的觀點,凡是那些我們良知不肯承認的人都是惡人。如何與這樣的“惡人”打交道呢?
王陽明曾以身說法過。在他晚年,某天有鄉下父子二人訴訟,請王陽明判案。王陽明三兩句話,父子二人抱頭痛哭,和好離去了。王陽明的弟子大為驚訝,問王陽明是如何辦到的。
王陽明神秘地笑道:“我對他們說,舜是世上最不孝順的兒子,他的父親瞽叟是世上最慈祥的父親。”
他的弟子已經出離了驚訝,變成驚駭了。
關於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需要做簡單介紹。舜的老爹是個瞎老頭,老婆死後,他又續絃。這個女人後來又生了個兒子叫象,當時的社會傳統可能是這樣的:家產都要由長子繼承,所以舜理所當然是瞎老頭家產的繼承人。但是他老婆和象不允許這樣,瞎老頭也不希望舜能繼承,於是就和老婆還有最小的兒子象聯合要置舜於死地。他們想出謀殺舜的方法很多,比如要舜挖井,當舜下到井中後,瞎老頭團伙就把井口封死。舜死裡逃生,因為他挖井時就知道父親要謀害他,所以在井壁上挖了條通向地表的隧道。瞎老頭又讓舜去修理房頂,當舜登上房頂後,瞎老頭就把火把扔到房頂,那上面都是茅草,舜要麼被燒死,要麼就跳下來摔死。但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