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國家尚待完善的一個方面。現在我們如果迴避問題,如果簡單地退守各自的陣營,就永遠不能齊心協力地應對醫療、教育以及使每個美國人都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挑戰。
要認清這個現實,就必須謹記我們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經寫道:“過去並未死亡,也未被埋葬。事實上,過去甚至並沒有成為過去。”我們沒有必要在這裡列舉這個國家種族不公正的一樁樁往事。但我們的確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今天美國非洲裔群體存在的諸多差距可以直接追溯到早期前輩們因受奴隸制遺毒和吉姆?克羅(Jim Crow)之害遭受的代代相傳的種種不平等。
以往受種族隔離之害的學校成為劣質學校,現在這類學校依然如此;在布朗訴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發生5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沒有消除這種現象。他們提供如此劣質的教育,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造成了今日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學業鴻溝。
以往合法的歧視行為——往往以暴力手段阻止黑人擁有地產,不向美國非洲裔業主發放貸款,不讓黑人房主享受聯邦住房管理局(FHA)抵押貸款,不讓黑人加入工會、警察和消防所——意味著黑人家庭無力聚斂任何值得傳給子孫後代的財富。歷史說明了黑人與白人之間出現財富和收入鴻溝的原因,也揭示了今日許許多多城市和鄉村地區貧民窟高度集中的根源。
黑人男性缺少經濟機會,因無力養家餬口而感到羞愧和沮喪,導致黑人家庭每況愈下——多年來,福利政策可能已使這個問題更形惡化。許許多多的城市黑人社群缺乏基本服務——供兒童玩耍的公園、執行巡邏任務的警察、定期收垃圾的服務以及建築規範的執行——都促成了暴力、衰敗和疏漏的惡性迴圈,至今仍繼續對我們造成困擾。
賴特牧師及其同時代的美國非洲裔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中成長的。他們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長大成人,當時這個國家仍在實行種族隔離的法令,人們的機會也受到高度制約。但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在於有多少人因受到歧視遭遇失敗,而在於有多少男性和女性戰勝了困境;有多少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為我這樣的後來者開闢了一條道路。
然而,在所有這些人付出大量血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的同時,還有很多人沒有成功——可以說,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最終都被歧視擊垮。失敗造成的影響也延續到後代子孫——我們看到那些年輕男子,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子,在街頭巷尾遊蕩,或在我們的監獄裡熬日子,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和憧憬。即使是那些功成名就的黑人,種族和種族主義問題也繼續從根本上決定著他們的世界觀。對於賴特牧師同時代的男男女女,對羞辱、疑慮和恐懼的記憶並沒有淡出;那些年代留下的憤怒和怨恨也沒有消逝。這種憤怒可能不會在公共場合顯露,也不會向白人同事或白人朋友表示。但在理髮店和飯桌上卻可以聽到這種聲音。這種憤怒情緒有時也被政治人物利用,以種族為爭取選票的砝碼,或藉此為自己的失利開脫。
星期天上午在教堂的講壇上和坐席間,時而也會聽到這種聲音。很多人聽到賴特牧師在幾次佈道時表露的憤怒情緒,不免感到驚愕,其實這不過是驗證了一句老話:美國生活中種族界限最鮮明的時刻是星期天上午。這種憤怒情緒往往適得其反;事實上,這種情緒經常會分散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精力;使我們難以正視我們自身狀況的複雜性,妨礙美國非洲裔群體結成實現真正轉變所必需的聯盟。但這種憤怒切實存在;而且影響巨大;單憑主觀願望否認其存在,在不瞭解其根源的情況下橫加指責,只能加深不同種族之間業已存在的誤解。
事實上,一些白人群體也懷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