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學] 《四面牆》作者:哥們兒【完結】
前言
我和你們一同分享很多事情的機會,被命運剝奪,而我得到了其他。
28個月罪有應得的囚徒生活,除了被國家機器改造得覺悟猛增外,就是催生了你們將看到的這些文字。
這部小說,最初以「哥們兒」的id在「起點」、「天涯」和「幻劍」等幾家網站連載,邊寫邊貼,前後用了半年時間。當我尚未完成初稿時,海內外許多中文網站都已經開始轉載,眼疾手快的盜版商們也蜂擁而上,分別假借內地幾家出版社的英名,把一部還沒有定稿的作品汙得千瘡百孔,讓我痛並尷尬著。
盜版對我和讀者的最大傷害,就是可能引導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誤讀。當我準備修訂這部小說時,我早已醒悟:自始至終,我並沒有「揭露」和「控訴」什麼的險惡用心,那於我於讀者都是一種幼稚和孱弱的表現。我覺悟到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表達,這種覺悟最終催生了「四面牆」這幾個字——我企圖用我的故事支撐一個殘酷的喻體,一個讓我和其他人都無法超越的喻體。
就像我無意靠玩味自己的傷痕取悅於人,我也不能用繁瑣的話語來表達我的心情,「四面牆」本身給我的壓抑已經太多,像網友木燈兄所概括的,四面牆中困厄一人,實乃「囚」字,一切奔突皆成無奈。而語言具有同樣功效,語言彷彿藩籬,所有思想,一經言傳,便已喪失它的本真,惟有「感悟」,可超越「交流」。我們所見聞的一切形式的文字,都是被作者修飾、過濾後的結果,一切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技巧都是「世界本真」的規範者、矯飾者和姦汙者。
所以,拒絕表達,這一點永遠是智者的不二法門。
我們,在這裡發表和窺看的我們,都是智者以外的人。我們是一些不怕上帝發笑而做著思索狀的凡夫俗子。
《四面牆》賴以存在的藍本,是一個凡夫俗子的極端生活,他所親歷親聞的囚徒生涯。但《四面牆》不是新聞作品,也不是紀實文學,只是一個故事,一部小說。
「上卷」的場景是看守所,關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這一部分側重於描寫「心理裂變」的過程,並試圖透過看守所這個特殊的視界,影射人和環境的苟合過程。
麥麥這個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知識分子,被「講哥們兒義氣」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牢籠,面對一群獲罪於強姦、搶劫、殺人、偷盜的嫌疑人,面對一幕幕陌生、殘酷、壓抑、乖戾變態的場景,他的心靈將受到怎樣的震撼、歷練?他又將如何抉擇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一切殘暴、狡黠、無聊和明爭暗鬥的場景背後,如果一定要談意義,我只能說,那就是做人的悲哀和無奈。
並且,人的更大劣性在於:忍耐的美德和變通的機巧——當一種價值受到另一種價值的強姦,所有概念化的東西都被偷換或者打碎,秩序需要重新整合建立的時候,什麼叫尊嚴,什麼叫道德,什麼叫友情和真理,都被重新定義。心被撕裂後要經歷陣痛,陣痛之後的抉擇將是血淋淋的更大更長久的痛苦,而選擇妥協(這恰恰是我們最容易作出的抉擇),無疑會讓這種痛苦降低到最小,降低到只剩下「悲、哀」兩字。
「下卷」的場景則轉移到「服刑地」監獄(勞改大隊),這裡的人物,都是在法律意義上有罪的人,一群必須接受改造的人,這些人精神上已經做好了廝殺的準備,加上有許多久經囚場的「前輩」的參與,一幕幕人間活劇便把人性中的種種卑鄙、卑汙、卑微的東西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一切,你們都將在我的文字裡看到,雖然我依賴回憶來寫作的過程很痛苦,但保持沉默的代價似乎更大。
在關注人性、人權和司法進步的背景下,《四面牆》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