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叫俺保住命、多掙錢……
這段快板詞兒,專說窯工生活。窯工們早習慣了艱困、無如奈何的境遇,一面嚥下苦水,一面也學會了窮開心。張振漢叫那年長的窯工帶明玉和存誼先去安頓,自己和把總陪同少東家四處參觀。
井架前,有個窯工正使勁搖著轆轤。轆轤拖著粗繩、抖抖顫顫地往上提升,另一人目不轉睛注視著井口,見滿滿一竹籠炭上來,便拽到一旁、摘了掛鉤。搖轆轤的放下搖把過去,兩人將炭籠抬到炭堆前,倒掉籠中的炭再回來。一人還去看轆轤,一人對著井口,手湊成喇叭狀向下喊:“下籠了——”。停了片刻,掛好籠鉤,手一鬆,竹籠便下落,拖著井繩蟒蛇一樣從轆轤上竄出,鑽向黑洞。轆轤高速旋轉、發出轟隆隆巨響。
明文問把總:“都是這樣提炭的嗎?”
“也有不是豎井的,比這個省事。”
明文默默看了會兒,揀根樹枝蹲下來。他在地上畫了個草圖:一匹馬拉著跟粗繩子,繩子蹦得直直的,繩子另一段纏繞在不帶把的轆轤上。轆轤被四根木柱支著,下面吊著個筐子。張振漢和把總看著明文畫完,恍然大悟道:
,!
“這卻是省人省力的好辦法!”
明文問窯下情形,叫把總也畫個圖。把總一邊劃一邊介紹說:“咱這窯是新盤來的,下面還來不及改動。沿這條總路進去,左右有兩條分路。分路進去,各開著六個掌子面,一人一窩在那裡掏炭。掏下的炭用小拖兒拉到井底,再提上來。”
“為何不多開幾個掌子面呢?”
把總說:“風不夠用。有幾處已憋氣得厲害。”
張振漢說:“石間多生瘴氣,若無風吹開散去,攢積起來,會將人燻死。”
把總補充道:“豈止如此!若遇著火龍,整個窯口都報廢。”
明文聽了臉色凝重,問道:“可有破解之法?”
張振漢說:“已經議過。打算再開個口子。貫通之後,可保無虞。只是花銷大,不敢擅自作主。”
明文叫把看炭先生喚來,問有幾多把握?
看炭先生道:“有七成把握。”帶明文等到山崖前,指著岩石間夾著的一層黑渣說:“這露著的便是炭頭,行裡稱作炭引子。因年久風化,沒筋沒骨的不能燒。沿石線斜下去,便是上三尺炭。上三尺炭極薄,人沒法進去;下三尺炭,卻比別處厚了許多,炭質也是河西最好的。”
明文讚道:“欲知山裡事,還問山裡人。有你這大拿,可以多快好省地出炭哩。”
看炭先生指著溝深處大拐彎的弓背說:“新開的風路,謀算著在那裡開鑿。”明文看了看山形地勢,說:“新開口子再向西移數十步,出口要順著溝勢向外。”
“這卻是為何?”
明文說:“弓背之處出氣狹短,溝裡的風直洩而去,留不住。再者,若有多年不遇的暴雨,山洪自上傾洩下來,行至此處時,因山而阻,徘徊旋轉,不免灌入窯中。若再西移一段,風可足用,水患亦少。”
張振漢和把總聽了,直豎大拇指。看炭先生更是驚訝不已:這世上真有無師自通的!
明文謙遜地笑笑,說:“哪裡是什麼無師自通!俺明月堡地下有地道,曲曲彎彎十數里,小時候上山,常跟明仁在裡面鑽來鑽去玩,又聽老人們說過挖地道的故事。細想來,竟覺得跟窯下好些相似。我這算觸類旁通吧。”
:()明月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