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高澄何故向我求和?此必是離間之計。故命貞陽侯遣使勸和,欲令侯景自疑;侯景意不自安,必圖禍亂。我若許東魏以通好,正墮其計中。望陛下絕東魏之使,下詔撫慰侯景,則大亂不作,國境安息,江東之幸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武帝聞奏,良久不語。
朱異適在帝側,仰承帝意說道:鄱陽王不許朝廷有一客乎!彼侯景今止八百餘眾,有何能哉?高澄擁百萬大軍,我寧得罪高澄,而取悅侯景耶!
武帝點頭稱是,乃從朱異之言。
傅岐出朝下殿,仰天長嘆:為一貞陽侯蕭元明之故,我江東休矣!
畫外音:梁武帝為人多情,對自己宗族向來恩愛,甚至放縱胡為。弟蕭宏臨陣脫逃,侄蕭正德投敵復回,子蕭綜臨陣向魏軍投降,如此大罪,皆被饒恕不究。亦復溺愛親侄蕭淵明,朱異心知肚明,故為討好武帝,固執言和。至於社稷江山,便不在朱異考慮之內。其後侯景反以誅殺朱異為名,長驅直至建康,朱異羞愧交加而死,亦謂應得之報。
侯景雖欲造反,終因人馬有限不敢,最後上書武帝:高澄捧壁求和,蓋因秦兵扼其喉,胡騎迫背,故甘辭厚幣以取好陛下。高澄豎子,當其強時,陛下尚伐而取之;今其衰弱,反慮而和之哉?舍已成之功,縱垂死之虜,愚以為陛下必不取也。臣與高氏釁隙已深,仰憑聖威,期雪仇恥。今陛下復與高氏連和,使臣何地自處!
梁帝覽奏,猶以自欺之言回覆侯景:朕與公大義已定,豈有成而相納,敗而相棄乎?公但清靜自居,無勞慮也。
侯景又奏:臣今蓄糧聚眾,秣馬礪戈,指日克清趙魏,不容軍出無名。陛下若棄臣遐外,南北勾通,將恐微臣之身,不免重落高氏之手。
梁武帝回覆:朕為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卿,不勞復有陳啟。
蕭衍皮裡陽秋,侯景部下卻已忍耐不住。部將王偉勸道:如此書信往來,有甚用處?大王今坐聽梁帝之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決裁之!
侯景於是意決,將壽陽全城居民募為軍士,停止債務田租,並將百姓子女配與將士,致使全民皆兵,眾至十萬。一切準備停當,便擇吉日拜將築壇,以安北將軍夏侯夔之子夏侯潘為長史,徐思玉為司馬,訓練士卒,籌備糧秣。
此後侯景再上表疏,以養兵拒魏為名索求軍資,言辭漸露悖慢。梁武帝只求羈糜,對其所請卻從不拒絕,一味姑息,轉運物資之使相望於途。
蕭範、羊鴉仁、元貞、裴之悌等梁將皆看出其中關竅,相繼向朝廷報告侯景欲反,請止其資助,梁武帝及朱異皆不以為意。
侯景經過數月準備,便利用梁武帝昏庸縱容,軍力迅速壯大。
梁太清元年八月十日,侯景請人佔算,說是出兵吉日,無往不勝。遂傳檄江淮,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衛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為名,正式起兵壽陽,集中兵力八千人直髮建康,正式揭開侯景之亂帷幕。
梁武帝這才大驚猛醒,急派邵陵王蕭綸統率諸軍,北上征討侯景。
侯景聞梁帝命軍來伐,問計於諸將。
王偉說道:蕭綸若至,彼眾我寡,必為所困,不如率輕騎直撲建康。我聞臨賀王蕭正德早有反心,屆時其反於內,大王反於外,天下不足定也。兵貴神速,宜即進發。
侯景從之,乃使徐思玉暗與蕭正德通訊,許以裡應外合攻取建康,擁其為帝。
蕭正德早有反意,只恨不得其便,此時自然一拍即合,約為內應。侯景大喜,乃留外弟王顯貴把守壽陽,自己詐稱狩獵潛出壽陽,人皆不覺。
十月初三,侯景佯稱趨擊合肥,轉而潛襲譙州。助防董紹先開城投降,俘刺史侯泰。
梁武帝詔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