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洛陽,魏帝下詔。 詔令:成公英以平定河西大功,歿於王事。敕命厚葬,賜關內侯,以子襲爵。 黃初三年秋七月,徵東大將軍曹休奉魏主詔旨,預備兵伐江東,駐軍洞浦口。因聞說涼州戰事已畢,即上表請徵東吳,自薦於天子。其表略雲: 張既平定河西,立不世之功,此誠高祖護佑,亦陛下洪福也。但江南未寧,東吳復叛,又與劉備議和。此反覆之賊若不翦除,誠為社稷大患。臣奉王命鎮守江北,頗知水性,願領精甲虎吞江南,敗敵以取資財,此戰必捷。若臣死於敵手,陛下亦不必顧念。 奏表呈至洛陽,曹丕大驚。因知曹休脾性火爆,恐其先斬後奏,隨即渡江,則又是一場赤壁大戰。於是急派驛馬傳詔,令曹休按兵休動,待朝議後奉旨而行。 董昭立在魏帝身側,奏道:徵東將軍奏請渡江以戰,應為褒獎。臣私窺陛下面有憂慮之色,又命其止兵侯旨,卻為何故? 曹丕答道:東吳憑恃長江之險,方敢與我魏國相抗多年,互有勝負。曹休卻將渡江視作易事,孤恐其恃勇而往,故此憂慮。 董昭笑道:臣觀陛下之慮,是恐徵西大軍未返,曹徵東孤軍難以成功也。曹、孫據江而戰久矣,我魏國諸將皆知其難,眾心皆懼,唯徵東大將軍心懷壯烈,視作等閒。臣謂陛下亦獎其勇,且趁其士氣高漲,親征江南。 曹丕:依卿觀之,此戰有幾成把握? 董昭:依形勢觀之,曹休孤軍不能獨自成功,尚應諸將協同作戰,方保必勝。 曹丕:諸將徵西未還,尚有何將,可為曹休之副? 董昭:今有臧霸等將,據青、徐之地年久,亦通水戰。陛下何不詔其進兵,使為徵東大將軍後應?如此必保萬全。 曹丕:青州軍多年不戰,此時盡為疲兵,又桀驁不訓,恐不能戰矣。 董昭:陛下所論極是,青徐之兵未必能勝東吳。臧霸十餘年來養尊處優,臣恐其亦欲平安到老,保守利祿福祚不失而已。怎肯赴危蹈死,以謀僥倖成功? 曹丕:既青徐諸將不肯用命,難保必勝,又何必冒險,致損兵折將,遺笑蜀吳二國? 董昭:此乃獎掖曹休之勇,而羞諸將之怯也。臧霸奉詔,不敢不出,又欲儲存實力,唯有遷延。則曹休沮喪,必止冒險渡江。故此士氣可鼓而不可洩,又達阻戰之效。 曹丕聞奏大喜,暗贊董昭老奸巨滑,即分別下詔於曹休、臧霸,令其合兵攻吳。 曹休接詔,即厲兵秣馬,只等臧霸前來會合,齊頭並進。 臧霸接到天子詔命,領兵出徐州南下,果如董昭所言,途中遷延不進,且走且停。眼看已到夏末秋初,曹休久等臧霸不至,頗為喪氣。 此時江南頗多風雨天氣,江上忽起暴風,吹送一隊吳軍船到江北,約有千人之眾。曹休急令出擊,將吳兵斬首大半,又捕獲兩百人,餘眾駕舟四散奔逃。 曹休審問俘虜,探知江南並無防備,於是不待臧霸兵至,即令全軍拔營上船,揮師渡江。不料曹軍未到江心,東吳大軍已到,遮江而至,金鼓震天。 原來是徐盛見有風暴,至營中檢點部下水軍,見有千餘兵不在港內,即報都督呂範,引大軍前來北岸尋找,欲接應回營。 當時兩軍在江上相遇,徐盛知是曹軍主力,於是出其不意,果斷出擊。 當時東南風狂勁無比,吳兵順風放箭,曹兵紛紛中矢,落水無數。魏軍急還射時,卻被大風吹得箭矢歪歪斜斜,即便射中吳兵,透不得甲冑,便如隔靴搔癢,全無用處。 曹休大敗,回軍岸上,兵退三十里紮營,只得忍怒含羞,差使向洛陽告急求救。 使者急如星火北去,剛到宛城,正好迎著魏帝曹丕車駕,便即求見,報上告急文書。 原來曹丕聽從董昭之諫,早已料著曹休必敗,故此親率大軍南下,剛到南陽宛城。因聞曹休告急,便議起兵三路,大舉伐吳。 鏡頭轉換,驛馬急馳,報到武昌。 孫權聞說曹丕親來,不由大驚,急議對策。又聞劉備駐紮永安未回成都,復聚兩萬餘兵馬,且有趙雲、陳到為將,更感畏懼。 因恐兩面受敵,即遣諸葛瑾為使,攜重禮前去白帝城,向劉備請求議和。 劉備雖欲報仇,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