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進攻柔然。
魏軍穿過沙漠,旌旗飄揚,綿延千里。柔然處羅可汗鬱久閭吐賀真遠逃,別部統帥烏朱駕頹等率領數千帳落向北魏投降。
文成帝在柔然刻石記下戰功,於杭錦旗東北部置代名郡,領呼遒、渠搜二縣。漢廣牧縣、臨戎縣故城此時仍存留,被稱做甘草城、賀葛真城。
聞說柔然敗逃,西域于闐等五十多個國家共同遣使朝魏,草原絲綢之路一片繁榮。
而在西方歐洲,西羅馬帝國已奄奄一息千瘡百孔,逐漸衰敗,勃艮第人逐漸強大起來。河西走廊之上,吐谷渾王國樹洛乾子拾寅繼位,將國都遷到黃河南面曲什安河流域伏羅川。
拾寅一改吐谷渾逐水草而居舊俗,在新都大興土木,營建城邑,首開在青海草原城鎮建設先河。曼頭山之戰後,拾寅實行和平共處對外政策,頻繁向北魏派遣使者,雙方和睦相處交往密切,民間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直到北魏滅亡。
字幕:南朝宋大明三年,歲在乙亥。公元四五九年,九月十五日。
南徐州刺史府從事祖沖之貼出佈告,預言當晚將有月食,眾人不信。祖沖之解釋道:今逢日、地、月成一線,月為地遮,自然發生月食。地與月行軌道有夾角,故每月有望朔;惟有二平面重合而正處望日之時,三星方能完全一線,乃會有月食。
其夜果有月食,祖沖之預言應驗,州人皆以為神。
次年,北涼國王沮渠安國在西域稱王十六年,被西遷柔然所滅,中國境內最後一位匈奴政權國王就此謝幕。
此年高昌漢族大姓闞伯周佔據高昌,自任太守,宣佈脫離北涼。柔然單于助其立國,封闞伯周為高昌王,稱其國為高昌國,亦稱闞氏高昌,掀開高昌王國序幕。
北魏沙門統曇曜奉文成帝聖旨建造雲岡石窟,在武州山南麓調動萬人,歷經十五年,開鑿五個石窟。五窟所雕主佛分別模擬北魏開國五帝,其首窟主尊代表開國皇帝拓跋珪,次窟代表第二代明元帝,三窟代表第三代太武帝,四窟交腳菩薩代表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已死之景穆帝,五窟為當今第四代文成帝也。
曇曜欲使五帝成佛,是謂曇曜五窟。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大小洞窟五十三個,佛龕一千一百座,大小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身。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復說南宋。
大明四年,西陽五水蠻再次叛亂。孝武帝劉駿復將平叛重任交給太尉沈慶之,使其以郡公身份統領諸軍,兵發西陽。
沈慶之是年已經七十五歲,發如霜降,須似瑞雪。於是再次領命出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經過年餘攻戰,便將叛亂悉數平定,俘獲蠻民數萬以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振旅還師之日,孝武帝親率百官出京迎接勞師。
建康軍民夾道而觀,相互感喟:古之名將如趙國廉頗、蜀漢黃忠,亦不如我沈太尉也。
三軍受閱已畢,孝武帝犒賞三軍,大宴群臣,席間令人賦詩。因知沈慶之雖不識字,但頗有口才,便逼其臨席作詩。
沈慶之不敢抗旨,遂道:臣不認識字,就口述一詩,請顏師伯代為書寫。
孝武帝大笑,點頭同意。
沈慶之便賦詩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
吟詩即罷,滿座驚訝,無不稱好。
鏡頭閃回,補說沈慶之平生。
字幕:沈慶之,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出身吳興沈氏。
沈慶之早年曾參與平定孫恩之亂,此後退伍還鄉,一直在家種田。直到三十歲時,到襄陽探望兄長沈敞之,得到徵虜將軍趙倫之賞識,被任為寧遠中兵參軍,使輔佐其子竟陵太守趙伯符,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