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章 令人慾罷不能的科舉之路

這裡不是我水,是真的有好多人對古代的科舉有誤解,問的人太多了,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如果你對科舉了如指掌,那麼可以直接點下一章。

準確的說,科舉要過四關,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穿越了,最後能走到第幾關。

第一關,院試(又稱歲試)。凡是童生,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名列前茅者才能算生員,就是大家口中的秀才。這比例有多低呢?大概一個縣有幾百個童生,最後每年考中狀元者也就十來個甚至才幾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考上所在縣的重點高中比這個容易多了吧?

第二關,鄉試(又稱大比)。請注意,這個不是鄉里的考試,這個是全省的統一考試,參加鄉試的秀才要在歲試之後,大比之前參加一次科考,稱為決考,刷掉一大半人,其中的佼佼者(大概為十分之一)才能參加鄉試。鄉試一般都在每三年的八月,在各省省城舉行,得中者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這比例有多低呢?一般每個縣只有幾十個秀才有資格去參加鄉試,而最終錄為舉人的,全省僅一二百人(大致按1:30的比例)。

第三關,會試。鄉試第二年的二月,在京城由禮部組織的考試,這是最關鍵的一戰,大約有全國一萬名精英齊聚京城,是幸福還是眼淚就看這一考。會試得中者為貢士(奮鬥到這裡,基本上當官是板上釘釘了),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這個考試的錄取率又是十分之一,有九成的舉人只能恨恨而歸,為拉動京城gdp做了貢獻。

第四關,殿試。由皇帝親自會試中榜者加試,又稱殿試。殿試後一甲才三人,就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大約數十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大約二三百人,賜同進士出身。

說到這裡,也許有小夥伴要問了:“反正都考上進士了,為什麼還要分三等?”問的好,這就是科舉裡最關鍵的一處學問了。一般來說,一甲的三位進士,狀元安排工作是最好的,直接從六品,在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任職,榜眼和探花是正七品,職務稍微低點,但是也在翰林院,是最接近皇帝的人。二甲的幾十個人,名次靠前的,一般都安排在六部任個實習生(算庶吉士,這可是個了不得的身份,因為明朝入閣的硬槓槓,有一條就是必須至少庶吉士),名次靠後的,大多數也外放到地方上當知縣(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縣,所以現在的影視劇裡,狀元騎著高頭大馬回家當縣令,這純粹胡說八道,狀元是不可能回到地方上當縣令的)。至於三甲就好理解了,二甲裡挑剩下的,他們去,但起步也都是知縣,無非就是差點遠點的地方!

你別嘲笑三甲,能到這個份上,絕對是人中龍鳳了!我們每年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有多少?人家是三年一次,才三四百人。最可怕的是,在明朝如果讀書人碰面,不會先問“飯吃了沒,今天天氣不錯”之類的話,直接就是一句:“小弟是嘉靖八年三甲四十一名”,然後看著對方,這時候對方慢悠悠來一句:“愚兄不才,嘉靖五年二甲十八名”。於是三甲這位趕緊行禮,沒辦法,對方是二甲,說不定還是庶吉士,考試的結果大致決定了今後的前途,人比人氣死人啊!

那麼還有人會疑惑:如果考的不好,我明年再來考過行不行?答案是不行!這不是高復,原因也很簡單,錄取後,基本都有自己的老師,考中了舉人,也有自己的座師,考上了進士,那更是天子門生,天子就成了你的老師,怎麼?你還不樂意當皇帝的學生?那真是廁所裡掌燈——找死(屎)。

更何況,在明朝,師生的情誼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直系親屬,最靠得住的就是師生情誼,那如果你覺得這個老師不好,看不上呢?那很抱歉,你會被整個士大夫階層所排斥,你的禮義廉恥呢?你的三綱五常呢?

至於舉人和秀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