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4部分

和平和發展長期的敵人,而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存在,也將是長期性、戰略性的,在這樣的局面下,恐怖主義之於中國非洲利益間,就不存在“井水不犯河水”的可能,既要確保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存在,又要確保生命財產的安全,有關方面就應具備和恐怖主義周旋的心理準備、勇氣、能力和藝術,而不應再抱有矇混和僥倖的心理,自己的利益,自己不去維護,尚能乞求何方?

非洲是充滿機遇的地方,這一點自“中非峰會”以來,經過各方面的熱烈鼓吹,已漸漸為國人所熟知,但非洲同樣充滿風險,卻在媒體、有關方面有意無意地忽略下,被社會所忽視,其代價便是生命和財產一而再、再而三的損失,從奈及利亞到衣索比亞,從蘇丹到阿爾及利亞。前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將使後人復哀後人,到了正視這個問題、並提醒需要提醒者的時候了。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業績百世流芳”,安息罷,願你的離去,能喚醒更多的人

………【法蘭西文化已死?】………

在當今世界文化領域,恐怕沒有任何比法國人和美國人更稱得上冤家的一對了,這不,11月21日美國《時代週刊》歐洲版一篇署名“唐。莫里森”,聲稱根據格蘭特。羅森博格報道稿寫成的文章,就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篇文章的題目居然是“法蘭西文化已死”。

這篇長達4頁的文章火爆刺激的絕不僅是一個標題。

文章一開頭就借深秋的天氣形容法蘭西文化“如秋葉般凋零枯萎”,因為在法國,文化已不再重要,而在全世界,美國文化已全面戰勝了法國文化。

文章稱,曾誕生無數著名編劇、導演和演員,甚至誕生電影本身的法國,如今影院裡充斥好萊塢大片,他們寧可追捧最新美國動畫影片《美食總動員》也懶得看溫吞水般的法國藝術片,法國再也產生不了如特魯弗、戈達爾那樣的電影大師;曾誕生過無數古典主義、印象派和野獸派藝術大師的法國,如今只有8%的美術作品可以賣出,而美國和英國分別是50%和30%,2006年,英國達米安赫斯特美術品拍賣行均價為18萬美元/件,而法國最富盛名的美術家羅伯特。孔巴斯平均每件作品售價卻僅7500美元。

文章稱,曾誕生雨果、巴爾扎克、薩特和馬爾羅等大文豪的法國文壇已今非昔比,在當今法國小說市場上,30%的作品是從英語翻譯的,曾貢獻最多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法國近年來屢屢空手而歸,最後一位獲獎的法語作家也並非法蘭西人;曾誕生德彪西等音樂大師和埃迪特。皮婭芙等著名歌星的法蘭西樂壇如今人才凋零,國內市場充斥著美國和英國的作品,作者還嘲諷法國人“只有改成像JohnnyHallyday這樣的美國名字,才能在流行歌壇走紅”(JohnnyHallyday本名Jean…Philippe**et,上世紀80年代初曾與SylvieVartan組“金色組合”樂隊紅極一時)。

文章用辛辣甚至刻薄的語言指稱,法國文化對於世界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在上世紀40年代巴黎是公認的文化與藝術之都,可如今談起文化和藝術,大家都會不假思索道‘去紐約’”,每年只有“不到半打”法國小說家的新小說能在海外找到出版商,而每5部法國電影只有1部能得到海外票房的接受,而且法語的全球影響力也日薄西山,說法語總人數的全球排名已落到可憐的第12名,今年9月,法國費加羅雜誌在1310個美國人中做了個調查,結果受訪者在被問及“聽到法國最先聯想到什麼”時,答稱“文化”者僅20%,比率遠低於答“法國大餐”者。與之相反,“更有趣、更貼近時代和生活”的美國小說、電視劇成為法國市場的新寵,一些“聰明”的法國小說家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語寫作上,因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