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章 閒談11

的謎題,困擾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我曾有幸侍於先姚安公身旁,先姚安公一生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在地方上頗有威望。他不僅在政務上處理得井井有條,對家族子弟的教育與培養也極為重視。其居所的聚奎堂,乃是家族子弟們讀書學習的地方,堂中瀰漫著濃厚的書香氣息。

一日,我在與先姚安公閒聊時,偶然間述起了李又聃先生所言的寒士之事。先姚安公聞之,怫然變色,原本和藹的面容瞬間變得嚴肅而莊重。他目光炯炯地看著我,說道:“又聃乃應舉之士,傳此語則可,汝輩手掌文衡者,傳此語則不可。”言罷,他緩緩抬手指向聚奎堂柱。只見那柱上有熊孝感相國題聯曰:“赫赫科條,袖裡常存惟白簡。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那對聯的字跡剛勁有力,彷彿在訴說著科舉的莊重與威嚴。先姚安公目光深邃地望著那對聯,繼續說道:“科舉之事,關乎國家選材,關乎士子命運,我等身為考官,當秉持公正,不可為這等宿命之語所影響,而失了公允。科舉的目的在於選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之人,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若因個人的偏見或迷信而左右評判標準,那豈不是辜負了朝廷與士子們的信任?”我在一旁聽得恭敬,心中暗自銘記先姚安公的教誨。從那以後,每當面對與科舉相關之事時,我都會想起先姚安公的嚴肅面容與那深刻的話語,也對科舉背後所蘊含的重大責任與神聖使命有了更為深刻、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關乎國家興衰、人才培養與社會公平的偉大事業。

在這塵世之中,海陽李玉典前輩亦是個聲名遠揚、見多識廣之人。他一生遊歷四方,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所到之處,皆能聽聞各種奇聞軼事。他為人豁達豪爽,喜歡與友人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其講述總是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李玉典前輩曾言,有兩位書生,他們志同道合,皆對讀書充滿了熱忱,為了能有一個清幽寧靜的讀書環境,他們來到了一座佛寺之中。那佛寺坐落於山林之間,四周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清脆的鳥鳴聲與悠揚的鐘聲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寺內香菸嫋嫋,佛堂莊嚴肅穆,讓人不禁心生敬畏。

這兩位書生在佛寺的一間偏殿內安頓下來,白日裡他們誦讀經典,鑽研學問,互相切磋,倒也相安無事。然而,夜方暱狎之時,卻突遇奇事。只見那壁上忽然顯現出一大圓鏡,徑丈餘,鏡中光芒四射,瞬間將屋內的一切照得毫髮畢睹。兩位書生驚愕地瞪大了眼睛,望著那突然出現的鏡子,心中充滿了恐懼與疑惑。還未等他們回過神來,又聞簷際傳來低語聲:“佛法廣大,固不汝嗔,但汝自視鏡中,是何形狀。”那聲音空靈而又帶著一絲責備,仿若從遙遠的天際飄落,在這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

,!

我聽聞此事後,心中暗自思忖,這幽期密約,本應無人在旁,究竟是誰看見了他們的不當行為?兩位書生斷無自言理,又何以聞得那神秘的告誡之聲?此事看似荒誕不經,違背常理,然冥冥之中,卻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默默地監視著世人的一舉一動。一想到此,不禁讓人毛骨悚然,彷彿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黑暗中窺視著自己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念頭。但又仔細思量,世間之事,無奇不有,或許在那佛法庇佑之地,真有超自然的存在,在維護著某種秩序與道德規範。在這佛門淨地,任何違背道德與修行的行為都將受到審視與警告。如此想來,此事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虛烏有視之。它或許是上天對世人的一種警示,提醒人們無論身處何處,都應秉持正念,遵守道德規範。

李玉典前輩還曾講述過另一件奇事。有一位老儒,因生活所迫,在一座廢圃中設帳授徒。那廢圃荒蕪已久,四周雜草叢生,荊棘密佈,斷壁殘垣隨處可見,瀰漫著一股衰敗與淒涼的氣息。然而,老儒卻並不在意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