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0部分

相當多的大臣都上疏反對陳新甲,甚至有人直言陳新甲喪師失地,賣國,要將他抄家滅族。在如此巨大的阻力面前,陳新甲的壓力也很大。的確,放棄錦州和山海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的確有賣國的嫌疑。哪怕張準也是明國人,還是朝廷名義上的大都督。

最大的阻力,乃是來自遼東監軍高起潛和薊遼督師吳阿衡,反應最激烈的也是他們兩個。兩人在奏疏裡面,都明確的表示,不願意放棄錦州和山海關。他們還在奏疏裡面,羅列了種種富麗堂皇的理由。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兩人不願意放棄錦州和山海關,根本的原因絕對不像是奏疏裡面提到的那樣偉光正。

他們在山海關好吃好住的,有堅城可以固守,其實承受的壓力不算很大。最重要的,因為是處在韃子的前面,他們的錢糧,都是優先補給的,這給了他們很多中飽私囊的機會。如果調回去打陝西流寇,還有沒有這樣的待遇,那就難說了。

史可法剛到兵部的時候,曾經仔細的統計過,遼東每年耗費的銀兩,都超過二百五十萬兩。每年耗費的糧食,超過五十萬石。基本上佔據了國庫收入的七成以上。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朝廷還得東拼西湊,儘可能的滿足遼東軍團的需要。

為什麼朝廷要如此的優待遼東軍團?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一旦遼東軍團出現變故,韃子就會長驅直入。之前楊廷麟曾經有奏疏,抨擊整個明帝國的防務策略,甚至連死去的孫承宗都被抬出來,在朝廷一度引發軒然大*。最終,楊廷麟被逐出了京師。

但是,在史可法看來,楊廷麟的抨擊,其實是有幾分道理的。無論是之前的孫承宗,還是後來的袁崇煥,都有嚴重的本位主義思想。他們只關注遼東的事情,只知道拼命的增加遼東的防禦能力,卻忽視了整個九邊。結果,導致韃子可以輕鬆的越過長城南下。

如果朝廷不是在遼東耗費了太多的錢糧,勻出一部分加強長城沿線的防務,韃子也不會輕易的南下。事實上,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的明軍,全部的糧餉加起來,一年都不超過一百萬兩,還不如遼東軍團的一半。朝廷每年撥付給遼東軍團那麼多的錢糧,都真正用到實處了嗎?白痴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陳新甲當殺”

“誤國的狗奴才”

吳阿衡怒氣衝衝的罵道。

“遼東耗費了國家無數的錢糧,卻沒有絲毫的利益。韃子屢屢越過長城南下,遼東基本失去作用。與其繼續讓其行屍走肉,還不如撤銷。既可以將兵力投入到實處,又可以節省錢糧。”

楊嗣昌當然要為陳新甲說話。

其他的大臣,基本上都在默然肅立。

撤軍,有道理。

不撤軍,同樣有道理。

撤軍,的確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擊潰陝西流寇,然後再回過頭來,尋找機會收拾張準。但是放棄了遼東,則張準在北直隸,就有了名正言順的存在的機會。朝廷軍隊以後真的有實力收復錦州和山海關嗎?很多的大臣,都深表懷疑。

此外,錦州和山海關都是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一旦虎賁軍進駐這裡,就直接溝通了和蒙古人的聯絡。說到蒙古人的立場,這裡的哪一個大臣,都無法用三言兩語說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虎賁軍願意,就可以從蒙古人那裡,搞到大量的戰馬。

在這之前,虎賁軍因為沒有和蒙古人直接接壤的機會,導致他們無法獲得大量的戰馬,無法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但是,一旦虎賁軍和蒙古人直接接壤了,戰馬的問題,就再也不是問題了。一旦有了足夠的戰馬,虎賁軍的機動能力,將會得到全面的提升。虎賁軍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要是繼續增強的話,朝廷還有辦法對付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