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曹叡即位,張郃奉命屯兵荊州,與司馬懿進攻孫權部將劉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戰,擊敗吳軍。
'228年',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魏明帝曹叡加張郃位特進,使督諸軍,與蜀將馬謖戰於街亭。馬謖依守南山,下不據城,被張郃截斷水源,殺得大敗。繼而,張郃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叡下詔嘉獎張郃,增加食邑1000戶,前後一共4300戶。司馬懿在荊州訓練水軍,欲從沔江順流進入長江伐吳,魏明帝曹叡命令張郃率關中諸軍去荊州接受排程。張郃到達荊州後,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於是又回軍屯駐方城。同年年底,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魏明帝曹叡急招張郃進京,把三萬士兵交給他指揮,並派遣武衛、虎賁等侍衛保護張郃。魏明帝還親至河南城置相酒送,問張郃能不能來得及救援陳倉,張郃判斷諸葛亮軍沒有糧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軍趕到時,諸葛亮已經退走。張郃率軍連夜趕到南鄭,諸葛亮果然退軍,於是奉詔還於京都,被拜為徵西車騎將軍。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諡為壯侯,兒子張雄繼嗣。由於張郃前後征戰有功,魏明帝分張郃的食邑,封張郃的四個兒子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為關內侯。
張郃通曉應變之術,擅長佈置營寨,預料戰勢、地形,一向準確,即使諸葛亮都對他有所顧忌。張郃雖為武將,卻喜歡儒士,曾推薦同鄉的卑湛,被皇帝下詔嘉獎,將張郃比作愛好儒學的東漢大將祭遵,並將卑湛提升為博士。
張郃的一生勝仗無數,屢克敵軍,而且深諳韜略,智勇兼備,不負魏將“五子良將”之名,無怪乎劉備和諸葛亮都對他深深懼憚。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出於“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抹殺了張郃的這些戰績和智謀,不僅對他的英勇善戰寫得很少,而且隻字不提他是一位為劉備和諸葛亮所深深懼憚的大將,還把他描寫成一個草包將軍,這對他非常不公平。
第三十九章 河北名將
一個張郃尚且可怕,還有文丑,河北名將,字不可考。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
文丑未參加關東聯軍,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嘆息。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關純欲行刺,文丑斬之。磐河一戰,文丑連敗數將,差點擒獲公孫瓚,與趙雲大戰未分勝負,隨後與顏良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先鋒顏良攻白馬被斬,文丑領軍為其報仇,據延津挑戰曹操,卻中餌敵之計而軍亂,文丑挺身獨戰,射傷張遼,擊敗徐晃,追擊中正遇關羽,戰不三合,心怯欲走,被關羽趕上斬於馬下。
顏良,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下名將,字不可考。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次年兵進黎陽,遣顏良攻白馬。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遂被關羽擊斬。
顏良是中國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有威名。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
200年,袁紹、曹操終於在官渡交戰。開戰時,沮授勸諫袁紹「顏良性急不可單獨任用」,但是袁紹仍以顏良進攻單獨守護白馬的曹將劉延。(《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武帝紀》中顏良是與郭圖、淳于瓊一起進攻。)
面對這個形勢,曹操採納荀攸的建議,扮作攻擊袁紹軍隊背後的樣子,因為參加了進攻所以打算防禦的袁紹軍隊變得缺少,顏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