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伯伯們還沒普及機械化種植之前,肯定也是靠手工切割的,說不定他們對此有解決辦法。
百度不給力,沒搜尋到什麼有用的文字,但是有張圖片卻給了顏塗啟發。圖片裡照得是一個農民赤著腳彎著腰在稻田裡插秧的情景,水田裡除了農民身前一排排已經插好了的秧苗之外,還有身後沒插秧的地方,上面歪七扭八地扔了一束束用幹稻草紮好的禾苗。
顏塗看著那些禾苗,想著他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用樹藤或者別的東西把禾苗捆成小捆,然後一捆一捆地割掉上面多餘的葉子,割完後直接拋到水田裡,到時候要插秧時,人站在水田裡,隨手撈起身邊的禾苗,解開樹藤後就可以拿來插。
這麼一想,可行性挺高的,顏塗把自己的想法說給托里聽,托里也挺贊同的,於是大家去樹林裡扯了些樹藤回來。
青壯年族人,力大的負責切割葉子,其他老弱婦孺則在一邊幫忙捆禾苗,以及負責往水田裡扔禾苗。
有了合理的方法,再加上分工合作,效率一下子就上來了,沒多久大家就全做完了。
弄完這個接下去的那個步驟就是插秧。顏塗對照著百度,把插秧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說了一遍。
插秧是一行行地來,每行之間相隔三十厘米,額,現在還沒有厘米這個單位,顏塗在複述時,改為了相隔大概兩個手掌的長度。
百度裡說株距十三厘米,複述時顏塗說,株距一個手掌的長度。
百度裡說每個穴插三株或者四株的秧苗,插秧深度為兩厘米,顏塗複述時說,插秧深度為一個指節。
改來改去,差點沒笑場,幸好趕在最後笑場前,顏塗總算是把該說的都說了。
說完後大家就開始插秧,別看大人小孩齊上場,其實正經在插秧的,也就只有大人。小孩們力氣小,經常插著插著,一鬆手,秧苗就浮出來,在水面上飄來飄去。因此每個孩子身後,還得跟著一個大人補插秧苗。
縱著孩子們折騰了小半天,最後怕他們在水裡泡久了著涼,也因為效率低,總是需要補插的原因,大人們把孩子全都哄上了岸,讓他們在一邊玩或者去林子裡摘果子比賽爬樹。
有了新歡的小孩們現在對爬樹這個遊戲的熱情大為消退,目前在他們眼裡,最有趣好玩的遊戲就是湊在一起,各自拿著昨天燒製出來的陶塑編故事。
比如兩隻土撥鼠在一起,就是兄弟(姐妹)或者父子(母子),可以編出一個兄弟之間相親相愛,或者父母出門捕獵,臨走時囑咐孩子要乖的故事。
再比如一隻野雞和一隻野兔在一起,就可以編出兩個朋友一起在樹林裡探險的故事。
再再比如,一群巨角牛和一群捲毛羊一起,就可以編出巨角牛在追趕捕食捲毛羊的故事。
甚至哪怕是所有陶塑都擺一起,孩子們天真散漫,沒有束縛的思維也會編出,豐收後,所有動物聚到一起來舉行儀式,感謝阿不如的賜予,這樣的故事。
比起爬樹,孩子們現在更樂意做這些,大家編完故事後,還會互相爭論誰編得更好。
插完秧苗後,顏塗從水田裡上來,聽見他們編的故事時,瞬間想起了現代的那些兒童讀物,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小王子、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吹牛大王歷險記、神筆馬良以及各種寓言故事。
也許有空該給他們講講這些,聽故事是所有孩子的權利。
秧苗已經插完了,好像現在就有空?
顏塗拉出系統面板,發現水稻種植全過程裡寫明,插秧後,過兩到三天要再灌一次水,把水灌到禾苗全株的三分之二處,這樣可以保護秧苗,預防卷葉病發生。
這是兩天之後的事,顏塗把它告訴托里後,就發現,現在是真的沒事做了。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