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從宏觀到微觀,從永珍中尋求形成“永珍”的法則,即是“原動力”,亦名為“道”。
這種原動力是來源於宇宙,是透過宇宙星辰傳遞過來的法則,不可改變。
《撼龍經》論風水地理:“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型。”宇宙星辰作為媒介把“法則”傳導給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勢造形,存在於地理環境中的萬事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象,來呈現“法則”內涵。
古代先賢作為有意識的生物,把萬“象”分成“天”“地”“人”三才,把自身所在的物種單獨列為“人”,把其他“象”統歸入“地”,“天”象是獨立的,沒有其他象可與之混淆。
人類社會亦是“人”象的集合體,雖然強調了“人”的重要性,但人類社會的運動過程同樣是“宇宙法則”的具象,“天時”“地利”“人和”是人類語言對“象”的符號化,人類社會運動難以擺脫“天時”之功。
人類覺醒了意識,開始思考自身的生存問題,開始觀察周圍環境,抬頭仰視,視野之內頭頂是一望無際、自然接連的穹蓋,名之為“天”,亦即是陽爻“——”;低頭俯視,足下是時有溝壑的承載,名之為“地”,亦即是陰爻“— —”;空中的太陽光明又有熱量,地面有寒冷、溼潤;形成了細分陰陽的意識。
太陽昇落,地面由光明變為黑暗,又由黑暗變為光明,空間“象”在往復變化,光明、黑暗、溫暖、寒冷的不斷轉化,意識進一步細分為四象,光明、熱量和生命力是太陽,符號化為“?”;寒冷、黑暗和水流是 少陰,符號化為“?”;溫暖、活力和水流是少陽,符號化為“?”;寒冷、溼潤和月相變化是太陰,符號化為“?”。
後人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在四象中間又增加了一個空間層次,就是人類所能夠改變並活動的層次,二爻變成了三爻,四象變成了八卦。
乾卦“? ”,上中下三爻皆是陽爻,天、人、地三個層次皆溫暖、積極、活躍,五行屬金。
兌卦“?”,除上爻是陰爻,中下兩爻皆是陽爻,天因素消極、寒冷,人、地兩層次積極、活躍,不得天時之意,五行屬金。
離卦“?”,中虛之象,天、地合時,人卻消極滯怠,五行屬火。
震卦“? ”,只得地利,天時不趨,人亦消滯,五行屬木。
巽卦“?”,天、人皆動,卻無根基,五行屬木。
坎卦“? ”,天、地不利,人處險地,五行屬水。
艮卦“? ”,止象,風雲變幻,不得地利,人困不前,五行屬土。
坤卦“?”,三才皆滯,俱寂之象,五行屬土。
其實這些卦象的變化,只是日月星辰與地球之間空間位置關係變動而產生的“象”。
有了文字後,先賢發明了干支紀法,其實都是為了紀錄以地球為視角觀察所發現的日月星辰之間的位置變動關係。
比如六十甲子納音,“甲乙錦江煙,丙丁沒谷田,戊己熒堤柳,庚辛掛杖錢,壬癸林鐘滿,花甲納音全。”有智者把六十甲子干支編為歌訣,方便記憶。
甲子、乙丑、甲午、乙未對“錦”字的“金”偏旁,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金”氣為盛。
甲寅、乙卯、甲申、乙酉對“江”字的“水”偏旁,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水”氣為盛。
甲辰、乙巳、甲戌、乙亥對“煙”字的“火”偏旁,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火”氣為盛。
丙子、丁丑、丙午、丁未對“沒”字的“水”偏旁,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水”氣為盛。
丙寅、丁卯、丙申、丁酉對“谷”字的“火”象形,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火”氣為盛。
丙辰、丁巳、丙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