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教授,我現在對蔬菜大棚這方面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李正陽對吳教授說道。
“好的,我們坐下來說,這個蔬菜大棚是怎麼一回事?” 吳教授對於李正陽的這個問題看來是感興趣的,饒有深意的問道。
“現在我們冬天,像北京大多數的家庭還是以冬儲大白菜,土豆,蘿蔔為主。新鮮的蔬菜很難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見到。我知道有一項溫室栽培的技術,是不是可以大力推廣?”李正陽看著吳教授問道。
“嗯,正陽你的問題還是比較敏銳的,說的是關於老百姓的生活問題。” 吳教授先是肯定了李正陽的說法。
“其實,溫室大棚冬天長蔬菜這個記載,歷史上很早就有了。我們國家關於溫室種植的最早確切的記錄是在西漢,在長安皇家園林的太官園中建造密封的屋子,種植蔥、韭菜等蔬菜,便是透過晝夜燒火提高室溫的,使得蔬菜在隆冬時節也能夠生長,這個應該就是蔬菜大棚最早的雛形了。” 吳教授不愧是淵博的學者,歷史知識如數家珍般的為李正陽一一道來。
接下來吳教授詳細的給李正陽講述了我國關於溫室方面的一些知識。
唐宋時期的溫室還被用於花木的栽培,如牡丹花,那個時候的溫室栽花技術被稱“堂花術”。大概方法是:用紙和一些材料做成不透風的“密室”,在密室裡開溝,溝上用竹子搭架,把花置於竹架上。溝中倒入熱水,並施以牛尿、硫磺等熱性肥料,當水肥的熱汽往上燻蒸的時侯微微的扇風,使得密室中像春意融融的,經過一夜花便可開放。
靠的近的,還有明清時候的“暖洞子”。也就是當時的一種溫室,是一種地窖式或半地窖式的屋子,屋子裡修築了土炕,燒火增加溫度,菜蔬種植在“暖洞子”裡面,這樣即使在寒冬的時節蔬菜也能正常生長。這個和現代的大棚原理就很為類似了。
“現在在我們的海淀區就有這樣一個模式,四季常青的蔬菜生產合作社,是溫室玻璃的房子。可以生產黃瓜、西紅柿和茄子等蔬菜。” 吳教授停了下繼續講到,“我們的蔬菜調查組在這裡設立了觀測大氣氣候的“百葉箱”,就是便於和社員們共同研究改進溫室生產技術。”
“怎麼樣?小傢伙。透過我的講解你瞭解了多少啊?還有沒有繼續下去的信心?” 吳教授笑呵呵的問李正陽。
“當然繼續了,吳教授。雖然我們國家有這個技術,但是目前還沒有大面積的推廣。還有如果都是用玻璃建造,那麼想必造價也是很高的,可能大多數地方,至少農村當前還是無法實施的。”李正陽想了下說道。
“是的,正陽,現在的大棚技術從理論到實際生產,面臨的問題還是有多方面的。比如,第一,人們普遍知識水平低下;第二,當前建造大棚的材料成本太高,適合建造的材料比較少;第三,一些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還在研究中。像大棚溫差的調節,病蟲害的管理等等。”吳教授也從實際出發和李正陽討論了起來,並沒有因為對方只是一個感興趣的愛好者而輕視怠慢。
愉快的學習時間很快的就過去了,李正陽和吳教授告別。
“教授,今天耽誤您很多時間了,非常感謝您的教誨。”李正陽是由衷的感謝吳教授,他畢竟不是農大的學生,吳教授還願意花時間指點他。
“正陽,如果你想繼續瞭解這方面的東西,我建議你可以先搞個家庭式的小棚子,我知道上海那邊現在有一種新型的薄膜,你可以找相關係統的人試試。很多的理論知識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真正的被掌握,理論和實際要相結合的。”
告別了吳教授,離開農大圖書館。李正陽決定按吳教授建議的先弄個小棚子試試,竹木結構的。心裡盤算了下,準備週末回去找大哥,大嫂商量下在東跨院建,畢竟東跨院地方大點,修整之前是個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