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館的清晨,薄霧輕籠,花木凋零。寶玉獨自一人緩步而來,目光凝重,腳步卻顯得飄忽。他的手輕撫過門邊的老槐樹,那樹幹上的紋理彷彿訴說著昔日的繁華。那是黛玉曾佇足遠眺的地方,也是她淚落無聲的歸處。此時的瀟湘館不再是昔日的詩意之地,殘破的廊簷下,僅剩幾隻黃葉在寒風中飄搖。
憑弔黛玉,靈柩中的靜謐
踏入院中,寶玉怔怔地望著擺放在正廳中的黛玉衣冠靈柩,那是他一生摯愛的終點。他慢慢走近,彷彿怕驚擾到沉睡中的仙子。他的聲音微微發顫,自言自語道:
“林妹妹,你真的回到天上去了麼?可我還在這裡,不知該往哪去,也不知還能做些什麼。”
說著,他伏身在靈柩前,淚水悄無聲息地滑落,打溼了衣襟。靈柩旁的香爐已經冷卻,只有一股若有若無的沉香味縈繞其間。寶玉拾起香爐邊的一張陳舊絹帕,那是黛玉生前最愛的物件之一,帕上仍依稀留有她親手繡的詩句:
“淚盡香消難再得,空餘秋月滿庭階。”
寶玉喃喃複誦,眼中湧起萬千複雜情緒。他彷彿在這殘存的文字間看到黛玉的倩影,她正立於瀟湘館的廊前,眼含秋水,輕聲對他說:“寶玉,淚盡了,債還了,你也該明白這世間的緣分了。”
“和光同塵”的頓悟
寶玉頹然坐在靈柩前,目光迷離,喃喃自語:“什麼是緣?什麼是債?你我相逢一場,為何卻要這般終結?”
他的思緒漸漸抽離,似乎進入了一個虛幻的境地。他想起警幻仙姑曾經的話:紅塵情緣不過虛妄一場,所謂的真愛,不過是人心的執念。而眼前的一切,不正是這執念的化身嗎?
正當寶玉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時,一陣冷風吹過,將院中的落葉捲起。他抬頭看著滿地殘黃,突然感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將自己拉入深淵。他低聲呢喃:“和光同塵,與世無爭,林妹妹,你是不是早已看透這一切?我卻仍痴痴不悟。”
寶釵的理性規勸
正午時分,寶釵察覺到寶玉久未歸房,特意前來尋找。她一進瀟湘館,便看到寶玉癱坐在靈柩旁,神色蒼白,目光空洞。她嘆了一口氣,慢慢走過去,聲音溫柔卻帶著一絲勸誡:
“寶玉,你又何必這般執著?妹妹已經去了,留給她一份清淨吧。”
寶玉抬頭看她,目光中帶著一絲倔強:“林妹妹她沒走,她就在這裡。她的情,她的淚,她的心,都還在這瀟湘館裡。”
寶釵聽罷,眉頭微皺,語氣更為堅定:“人已去,情也隨風散。這世上的事情,終究是生者需要承擔責任,完成未竟之事。你我身為家族一分子,不僅要為個人活著,更要為家族的興衰盡力。林妹妹若在天上看到你這般頹廢,她也會難過的。”
寶玉凝視著寶釵,嘴角浮現出一抹苦笑:“你說得有道理,可是,人生的意義不就在於這些感情嗎?若拋棄了情,我們活著又算什麼?”
寶釵搖搖頭:“情是重要,但情不能是束縛人的枷鎖。大丈夫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願終日沉浸在這些虛妄之中,不顧家族,不顧現實嗎?”
兩人間的對話,如鋒刃交錯,雖表面平靜,卻隱含分歧。寶玉感到寶釵的理性令人敬佩,但他內心深處的柔軟與情感,卻難以被這冷硬的現實所說服。
“入世享情”的信念
當寶釵走後,寶玉獨自坐在瀟湘館中,凝望窗外漸落的夕陽。他回憶起與黛玉的一幕幕,從初見的青澀,到共賞月下美景,再到她在病榻上的絕望。所有的情景都如夢幻般在他腦海中浮現,最終化為一聲低嘆。
“我無法如林妹妹那般超然,也不能如寶姐姐這般理性。我是我,我的生命因這份情而豐盈,也因這份情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