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式的上升。這規律屢試不爽。
這又是一輪旋風般的進擊。莊襄王元年,就在拿下東周國的同時,秦派遣大將蒙驁伐韓,韓只得獻出成皋、滎陽(均在今河南滎陽)。這一來,秦東部的邊界,就已逼近了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秦國在這個新邊疆,設定了三川郡。對於這個位置,讀者們可能還有印象,就是秦武王做夢都想來的地方。
第二年,趁趙、魏兩國北上攻燕,後方空虛,蒙驁又率軍攻趙,平定太原。
第三年,蒙驁接著攻魏的高都(今山西晉城北)、汲縣(今屬河南),又攻趙的榆次、新城(今均屬山西)、狼孟(今山西孟曲北),大軍席捲了趙國西北部的37城。
另一路秦軍,由王齕帶領攻韓,奪回了上黨郡,又在趙國故地初置太原郡。
這個態勢,我們都能看明白,還是“遠交近攻”。
但在接下來謀奪大梁時,秦軍卻暫時受挫。
魏安厘王在情急之下,把信陵君請了回來,拜了相,又給了兵權。當年因“竊符”事件兩人結下樑子,信陵君就一直客居在趙國。
信陵君因為救邯鄲而天下聞名,有他做號召,這次回國果然糾合起了趙、韓、楚、燕,組成了五國聯軍以抗秦。這在當時,堪稱是了不起的壯舉。
莊襄王見大勢不好,急令已進軍到大梁附近的蒙驁趕緊撤回,又增兵函谷關嚴防死守。
就在秦軍回撤的路上,與聯軍發生了激戰,結果被聯軍抄了後路,蒙驁大敗,逃回函谷關。聯軍趕至關下,與秦軍僵持了一個月,終究不能奈何秦國。
呂不韋在戰敗後並未氣急敗壞。他分析了局勢,知道滅國的事還是要悠著點來,於是對蒙驁仍重用不疑,感動得蒙驁發下毒誓:“再攻韓,非死必勝!”
然後呂不韋就使出離間計,派使者到魏國去散佈:信陵君威望這麼高,完全可取魏王而代之。
凡是領導,百分之百都怕這個,只要有了這種輿論,再忠心的下屬也坐不穩位置了。安厘王果然上當,奪了信陵君的相印、虎符。信陵君氣不過,也就花天酒地、不再上朝,哥倆兒又鬧掰了。
三年之後,信陵君就死了,秦國就此少了一個最危險的敵人。
呂不韋的這一招,採取的是“促使對方犯錯誤”之術。在失敗之後,這一招很有用,比急於反撲要有效得多。
第二十一章《呂氏春秋》是偉大的治國綱領(3)
他的武功如此,而在文治方面,更是大有可圈可點之處。
呂不韋執政之初,採取了“修先王舊臣,施厚德骨肉,而布惠於民”的辦法,第一照顧好老幹部,第二籠絡住利益集團,第三讓老百姓得實惠。這個組合拳,真是千古明智的統治術。
呂不韋在短短几年中做的這些事,為後來嬴政上臺鋪平了道路。
其實幾乎所有的客卿,都是對得起大秦的,呂不韋也是一樣。
前面說過,秦國的政治自他執政後,在原有狠辣的基礎上,又加上了柔和的成分。
呂不韋還一反過去魏冉時期封閉的人才政策,向六國敞開大門。他養的門客,多至3000,各家各派的信徒都有,囊括了儒、道、法、兵、農、占星、陰陽、縱橫等流派。其中有一位,就是後來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的李斯。
呂不韋在思想上的寬容,使得秦在統一六國之前,就建立了一個集當時智慧之大成的意識形態體系。
他藉助這些“外腦”,開始考慮如何統一、統一以後又如何進行長久統治的問題。打天下,不難,因為要打的物件已經爛掉了;而保天下就難了,因為是自己要開始爛了。
這些思想智慧,就集中在他組織門客編寫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裡。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