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入車內是不是隻有這一個進出口。”
“是的,陛下,裝甲車因為正面和側面都安裝了裝甲,後部安裝了發動機。因此只有頂部有艙口可以進出。”年輕的駕駛員立刻回答到。
“那麼在這個裝甲車被擊毀後,是不是也只能從頂部的艙口爬出來?然後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成為靶子?”約亨回過頭來向著試驗場的技術人員問到。
“陛下,這輛裝甲車的前部和左右都有5…15毫米厚的鋼板,因此不會被……”
“我沒問這輛裝甲車能抵擋怎樣的攻擊,我只問被擊毀時是不是必須從頂部才能離開車輛?”約亨沒好氣的打斷了對方的回答。
“是……是的,陛下。”被打斷了的技術人員膽顫心驚的回答到。
“你們難道就沒想過在車底開一個艙門。必要時從讓人員從車底爬出去嗎?這樣整個車體都能為乘員逃生提供掩護,這個設計給我記下來。”約亨說完後就不理會那些技術人員繼續向駕駛員詢問到:“剛才我看到裝甲車在轉向時是先停下來後再轉向,應該是一側履帶停止轉動,另一側繼續行駛利用差速進行轉向吧,不過為什麼不能在行駛中轉向?”
對於這一點約亨覺得已經是有所進步了,因為歷史上的早期坦克因為人不認為差速轉向並不靠譜,因此要在車輛尾部裝上轉向輪,德國人現在已經開始利用差速轉向已經是一大進步了,但是不能在行駛中轉向同樣是個大問題。這意味著必須停車,不僅不方便,而且很容易成為靶子。
能擋的住7。62毫米的步槍彈不代表能擋的住12。7毫米的機槍彈,不代表能擋的住37毫米野戰炮的炮彈,更別提60毫米的無後坐力炮了。
“陛下,要轉向必須由多人配合才能進行,向哪個方向轉向,就必須讓哪一側的檔位員員將這一側的履帶掛空擋。然後我需要拉著一側的手閘,然後將履帶剎住。然後再讓另一側的履帶轉動起來,完成轉向。行駛中直接掛空擋拉手閘,很容易出故障,就比如現在這樣的履帶斷裂。”
知道皇帝陛下肯定又要說些批評的話,一旁的技術人員立刻機智的補充到:“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正在想辦法解決,我們準備裝上差速器來解決這個問題。”
約亨點了點頭。指示到:“儘可能減少乘員,轉個向也需要3名乘員一起完成是在太過麻煩了,這不僅對行駛的操縱性來說極為不利,對車內乘員相互配合也帶來了麻煩。”
雖然約亨知道,就算有了差速器。其目前的差速器和履帶式行走機構的可靠性來說,想要再全速行駛中突然剎死一側履帶靠差速器也是沒可能的,這麼幹也極容易出故障,所以也不做苛求。
但是轉個向要靠3名乘員這實在太過麻煩了,減少乘員數量也有利於提高空間利用率嘛。
“那麼行駛過程中,車內的感覺如何?至少在我看來,車輛很顛簸,想必車內的乘員對此感受更深,我想聽聽你的看法。”約亨回過頭去繼續和顏悅色的問到。
“陛下,其實這樣的顛簸還算可以忍受,因為這種裝甲車的履帶接地面積大,車體重量高,而且行駛也比較緩慢,因此雖然車內的確有些顛簸,但是相比於卡車和摩托車,這種顛簸算是比較小的了。”約亨聽到的回答卻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
也難怪,現在的履帶式就算再顛簸,和輪式比起來也要好多了,有對比自然覺得還算可以接受。約亨想著未來那動輒行駛速度超過30千米每小時,但是有著完善的懸掛系統的二戰坦克自然認為認為剛性懸掛太過粗暴。
不過皇帝就是皇帝,就算別人認為還可以接受,皇帝說不能接受那就是不能接受:“以後我們還會有馬力更強勁的發動機,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到時候再考慮就太晚了。
這種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