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9部分

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中醫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五千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華夏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扶桑、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華夏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明朝時候,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一。

當然了,因為中醫精深奧妙,想要掌握難度很大,所以近現代有沒落的跡象。就好像切脈這一條,西醫往往使用聽診器,來檢查人體,或者藉助於更加複雜的儀器。從某些方面來講,西醫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因為西醫在檢查和許多方面都比中醫來的複雜。一名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學生就可以用精密儀器來幫人檢查身體。而中醫則不能,如果一名中醫大夫想要達到檢查出病症的程度,就需要長時間的苦修實踐才行。就好比切脈。

切脈又稱脈診、診脈、按脈、持脈。是漢族獨創的診法,近代以來西醫看病習慣用聽診器,而兩千多年來中醫則習慣脈診,即用手指按脈,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切脈看著簡單,好像就是手指一搭,這就能夠檢查出病因,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想要切脈斷病,是需要很深的造詣的。中醫的一套理論體系也為世界所特有。它是華夏最早創用的診斷技術。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切脈的常見部位是橈動脈。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為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勢等,分為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二十七脈、二十八脈、三十脈、三十二脈等),以診察機體的病變。古代切三部九候脈。《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現在,是遵循扁鵲的寸口脈法,切寸口。切寸口也有九層。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浮、中、沉(輕、中、重)三種指力按脈,切出九個層面的脈象。切寸口脈時,醫師以自己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腹按在患者的寸、關、尺部位。因為人的左手和右手的寸、關、尺脈脈象反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