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變化沒有道理,景由心生,這種變化是一種感受,表達的是一種情感,若說這種變化飛躍的層次太快,那不是說情感的變化這般快,得出這樣的總結只有一個結論,作者是個情感變態。
隨著諸多想法的浮出腦海,江夕臉色的蒼白程度更上一層樓,而沉侵在這種思想飛躍的大海中,江夕仿若神遊。
景色的變化如此快速,這種速度不是某種身法,只能是思想或者是心意,江夕忽然想到了這點,如此對照,便只能是一種東西,那便是識海中的念力和六竅神識中的元力。
修行者區別於普通人最顯著的特點,便是會感應天地元氣,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會冥想開闢識海儲蓄念力,而修行者戰鬥的方式便是這兩樣東西,元氣執行時經過周身的經脈,便會增強元氣中蘊含的力量,就像一粒毒藥,若是要毒死更多的人,那便需要投入水中溶解釋放,這樣才會最大化的將其發揮出來,而元力執行的速度自然不是尋常高妙的身法所能形容的,這種速度憑言語不能述說,只有修行者自己能夠體會。
而比起元力執行更加微妙的便是念力,或許可以將其描述成念想,只需動念便能運用。
每首詞都代表著一種變化,或許代表著元氣執行至某處的位置,這便可以作為某種解釋,江夕重新翻開書本,發現前面的詞中根本沒有什麼經脈穴位的詞語,直到翻到有首詞,他看到了這首詞的註釋有一首詩,昨天也許因為看的太過匆忙,沒有注意到,這首詞也是他的五師兄讓他背過的那首,正是那首著名的楊花詞。
這首詩的內容是:神闕天地至八邪,楊花天涯隨流水。
若尋落花水中意,變化之中六脈歸。
神闕和八邪是人體的穴位,代表著小腹和指頭,小腹處是六竅神識所在的地方,而指頭則是代表著另外一種意思,人體戰鬥調動天地元氣時,是從人的面板開始影響,用指頭作為比喻最好不過,江夕確定這必定是描述元氣的執行軌跡,這是一種抽象說法,但這樣清晰的說法江夕已經明白。
而其中的流水便可以確定是體內的元力,六脈是人體經脈總要的一種概括。
這首詩是一種暗示,但卻放在了最顯眼的地方,然而江夕昨天卻沒有發現,不由為自己的讀書精神所愧疚。
這首詞他從小就會背,這是任行之最出名的一首楊花詞,是師兄教他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育,他看著前兩首詞的內容,看到了某些熟悉的詞語,比如晚雲收、池水皺、影水照。
江夕小聲的念著念著,忽然發現這些詞語是這樣的熟悉,熟悉到他可以隨口說出,五師兄曾經神秘兮兮的讓他背過這首楊花詞,隨後又非常大氣痴迷的告訴過他一段很像兒歌的三字經的東西,還叮囑過江夕不要隨便說給別人聽,說這些對你以後的劍術有所幫助。
沒錯,這些三字經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劍法總決,總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共有一百零八十式,至此江夕才恍然大悟,師兄的用意原來是這樣,這些詞的用意便一清二白了。
本部小說來自看書罔
。。。
 ;。。。 ; ; 詞集上的疑問沒有任何頭緒,天色已晚,江夕只好無奈的放下書,轉身走出藏書樓,時間已經很晚,但藏書樓中還是有很多人,書架旁還是有人影綽立,那些人眼神因為專注而顯得有些木訥,如果細細觀察一番,會發現這些人的眉頭因為什麼東西而抬的非常高,時而舒展時而皺縮,沉思好久而沒有頭緒,只能苦惱的搖搖頭,又似乎從書中瞭解了些什麼,臉上頓時激動萬分,只是絲毫沒有注意到自己漸顯微白的臉。
大雲國尚武是世間人們都知曉的,雲國的子民為此感到自豪,而正因為這樣,民間入伍參軍的人幾乎家家都有,他們認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