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安排,並贈三百兩白銀於文氏,送其潛往日本避難。文氏直到庚子年義和團事起後方返故土,此時朝廷已無力顧及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帝黨還是後黨之徒,他算是躲過了一劫。【31】
文廷式僥倖活了下來,但當年搭救他的陳撫臺卻命歸黃泉了。
隨著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大幕的降落和楊銳、譚嗣同輩人頭落地,陳氏家族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戊戌政變之後,因楊銳、劉光第、譚嗣同輩乃陳寶箴所薦,加之湖南為新政改革急先鋒,宇內聞名,慈禧老佛爺盛怒中於八月二十一日下達詔諭:“湖南巡撫陳寶箴,以封疆大吏,濫保匪人,實屬有負委任。陳寶箴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伊子吏部主事陳三立,招引奸邪,著一併革職。”【32】
悲憤交加的陳寶箴於無可奈何中卸去頂戴花翎,黯然走出長沙城那高大威嚴的巡撫衙門,攜家帶口返回江西南昌隱居。其時妻子黃夫人早於一年前病逝,停靈於長沙,寶箴扶柩就道抵達南昌,葬夫人於南昌府城西四十里西山之下,於墓旁築建居室,名曰崝廬。其宅前後各三楹,雜屋若干楹,樓上有遊廊,可與墓地相望,環屋養鶴,澹盪遊吟山水間。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陳寶箴忽以微疾神秘去世,享年70歲。
關於陳寶箴之死因,坊間流傳多種版本,按其子陳三立編《巡撫先府君行狀》言,乃以“微疾”卒,正史多采用此說。另有一說稱為慈禧老佛爺賜死。如近人宗九奇在《陳寶箴之死的真相》一文中雲,近人戴明震先父遠傳翁(字普之)《文錄》手稿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嚴千總公(名閎炯)率兵弁從巡撫松壽馳往西山‘崝廬’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匐受詔,即自縊。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后。”【33】此文刊出後,著述此類題材者多有引用,並添油加醋予以鋪排,遂使“賜死”之說流傳於世。據史家王子舟考證,宗氏所引記載的真實性有待確證,但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常往來於南昌、南京之間,春秋總回西山掃墓,每有詩篇,皆煩冤茹憾,呼天泣血,父墓成其歌哭之地。以此“推諸跡象,賜死之說似不謬”。【34】
陳寶箴有子女各二人,長子陳三立,即陳寅恪生父,次子陳三畏,早卒。
txt小說上傳分享
槎浮海外(1)
陳寶箴詔受湖南巡撫時,6歲的陳寅恪隨父母、祖父母寓長沙巡撫衙內。陳三立前夫人羅氏生長子衡恪後不幸病逝,繼室夫人俞氏生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女康晦、新午、怵餘。寅恪出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在寅年,取名寅恪,恪字為兄弟間排行用字。寅恪在家族中排行第六,故晚侄輩又稱其為“六叔”。
陳寅恪大約五六歲即進入家塾蒙館就讀,延聘之塾師已不可考,所學除四書五經之類,另有算學、地理等現代知識。陳寶箴神秘死去那一年,三立攜家遷居金陵,除家塾外,還在家中創辦了一個現代化的思益學堂,延師教讀,時11歲的陳寅恪進入思益學堂接受教育。據陳衡恪女兒陳小從雲:“自祖父挈家寄寓金陵,延聘西席外,在家裡又辦了一所學堂。四書五經外還開有數學、英文、音樂、繪畫等課程,以及文體裝置。這所學堂除了方便自己家中子弟外,親戚朋友家子弟也附學(如茅以升、茅以南兄弟等)。六叔和幾位叔叔都是在這種環境下,打下他們對國學的基礎。另外,還具備良好的讀書條件:祖父藏書很豐富,六叔在他十幾歲以及後來自日本回國期間,他終日埋頭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佛書,等等,無不瀏覽。”【35】又說:“我父和六叔在出國前那段啟蒙教育都是延師在家教讀,先後所延聘教師有王伯沆(名瀣)、柳翼謀、蕭稚泉等。蕭兼為畫家,曾教過三位姑母學畫。當教師初到時,祖父常和他們約:第一,不打學生,第二,不